古化石
“蓝田生物群”的化石图。
也许,你无法想象6亿多年前,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地球上的生物长相又如何?
昨天,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新成果认为,6亿多年前,复杂的多细胞“高等生命”已经出现,门类繁多。这一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
6亿多年前,多细胞的植物、动物都生活在50米~200米的海底,呼吸着时有时无的氧气,享受偶尔照进海底的阳光。最终,由于缺氧而“窒息”死亡,形成化石。
“大约在38亿~42亿年前,生命开始起源。在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发丝大小的生物,可以证明。”袁训来说,地球如今已有46亿年,这期间,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断地演化着。
最早,生命都是单细胞体。渐渐地,才演化成多细胞、肉眼可见的“高等生命”。在袁训来的介绍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高等生命,有一个学术用语:宏体生物。国际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格·纳波尼教授说,“生物此刻已然变大”。
“从单细胞向多细胞演变,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生物多细胞化以后,才有细胞的分化,进一步实现器官的分化……节点在哪里?”袁训来说,这么多年来,国际上的科学家们都在寻找答案。过去,大家都认为,“高等生命”最早不会早于5.8亿年。为啥?当时科学家们认为5.8亿年前海水还没有被氧化,高等生命不可能在“缺氧”环境中生存。
从贵州瓮安到安徽蓝田
考古的一次成功大转移
具有科学预见的大转移有了突破
袁训来也已经找了20多年。说起这次最新成果,不得不说安徽蓝田镇的化石找寻之旅。“1995年,我们在贵州瓮安发现了很多动物胚胎化石。”那些动物胚胎化石,距今6亿多年,是迄今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去年10月,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又提起瓮安的动物胚胎化石,袁训来就想,那么多的化石都是胚胎的,那动物化石在哪?“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事,‘蛋’找到了,但是下蛋的‘鸡’呢?”联想到那些胚胎化石是从其他地方漂移过去的,袁训来就兴奋了:这说明,胚胎化石是浅海中的,很容易被浪打走;而动物化石应该在深海,不容易被漂走。
“当时,我们研究小组都很兴奋,讨论哪里有化石,又曾经水很多。最终大家锁定了安徽休宁的蓝田镇。蓝田镇位于北纬30°附近,紧邻黄山和西递宏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科学家在蓝田镇发现了化石,1992年,这里还曾经发现了不同形态的藻类化石。
从公路边到公路的对面
发掘地点转移大有收获
随手扒一番,就能找到多种化石
“那座山上到处都是化石,在一些挖开的地方,随手扒一番,就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化石。”袁训来打开电脑,向大家介绍他的发现之旅。
从外表看去,那座山很普通,根本看不出来,这座山的石头里埋藏了生命起源的大秘密。其实,袁训来也是偶然中才发现那些沉睡了6亿多年的化石。“其实在蓝田镇找化石,1994年就有古生物学家在做。但大家把焦点都放在当地一条国家级公路边上,因为不能破坏公路,所以每次寻找都是‘小打小闹’,找不到多少化石。”而这次,研究人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把“焦点”放在公路对面的山上,结果收获多多。
带放大镜,大山里抠了半年
岩石一层层,每层都有化石
在蓝田镇,袁训来有一个向导和助手,叫余星峰。此人是安徽休宁县蓝田镇前川村孔坑组的农民,一直以来袁训来都住在他家。去年,余星峰告诉袁训来,他准备盖房子了,不过,挖地基的时候,好像发现有化石。“那岩石都是一层一层的,从上而下,每一层岩石里都有化石,有的多有的少。”袁训来给大家看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一块只有1厘米长的岩石,上面布满了一个个黑色的小圆洞。每一个圆洞,都是一个化石,它们的个头只有0.5~1毫米之间。袁训来说,他每天都随身携带放大镜,就生怕错过了哪个重大的发现。
“动物化石都很软,它们在岩石里沉睡了6亿多年了,要一点点地抠。”去年,袁训来就在蓝田足足“抠”了近半年。由此,也打开了一个活生生的蓝田生物化石群。
在袁训来发现的生物化石群中,既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它们最小的个头,几乎快看不见了,只有针尖大,最大的比巴掌还大,大多数只有三四厘米。它们都是压在岩石上的,小小的身躯,经过6亿年,已经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有的看上去像一把扇子,有的像竹节,有的像一个个小小指环连在一起,还有的像香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512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