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长达4公里的城墙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

城墙基石

  “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历史上曾经有一圈长达4公里的城墙。这几年,随着慈城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恢复这一老城墙成了决策者的共识。这其中,就包括古城墙中规模最大的城门——大东门。近日,市文保所刚刚完成的慈城大东门区域考古发掘工作,为慈城有关方面重修大东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昨天,记者前往慈城东门村水门下附近的考古发掘工地实地采访。

  城墙宽达7米

  水门下桥附近一块菜地上,150平方米的范围内,11座探坑沿着河边一字排开,分布在被当地人称为“前进桥”的两侧。从2010年11月初开始的这项考古发掘,先后发掘出了大东门的城墙、水门和瓮城及古桥、古道遗迹。

  “这条河就是古代慈城城墙外侧的护城河。”负责此次考古项目的市文保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英魁告诉记者,“尽管只是揭示了一部分,但这次考古发掘出来的大东门风貌,与1937年的慈城地图完全一致,让我很震惊!”

  让李英魁震惊的,还有大东门的规模。桥右侧的第一个探坑里,有一块长、宽各约1.1米的石板,石板上面有一条宽约40厘米的槽痕,石板边上有两排用于加固的圆形木桩遗址,“这是城墙最下面的基石,槽痕位置上则砌石墙。”李英魁介绍,大东门的城墙宽度达7米,两侧砌石墙,中间用夯土填实。

  水门、瓮城一应俱全

  在第一个探坑边上,一条宽约3.6米的小水道遗迹从护城河斜斜地穿越城墙遗址。“这就是古代人说的水门。”李英魁介绍,水门的作用是沟通城里城外的水上运输,也方便城里人取水,“水门下,原来有调节水位的石闸,上面则是两扇门。”

  水门靠河的地方,现在有一座清代光绪年间的石桥“福星桥”。桥的一侧,考古专家清理出了宽1.4米的明代下河石台阶,另一侧发掘出了一座宽约2.8米的明代古桥遗址,离水面两米的桥墩、上桥的数级台阶均保持原样。

  古代城市有三大防御设施——护城河、碟楼和瓮城。瓮城是建于城门外侧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用于御敌。此次考古发掘也同时揭开了大东门瓮城的风貌,“其内径有18米,从城墙到城门的直线距离大概有35米。”专家称,现在的前进桥其实就在原来的瓮城之中。

  在前进桥另一侧的一个探坑里,专家们还发现了一段从瓮城内侧上东门城楼的台阶。

  慈城考古还将继续

  “此次发掘,对研究中国明代县级建制城墙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据李英魁介绍,从明代开始,城市与庙宇建设均形成了严格的一套规定,有着“三纵六横”格局的慈城,其布局与古城西安几乎一模一样。

  据悉,此次大东门考古发掘也是慈城有关部门为恢复古城原貌而进行的第三次考古发掘。2007年和2009年,慈城委托市文保所先后进行了太阳殿路、安定桥和小东门的考古发掘,并已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恢复了它们的原貌。下一步,考古发掘将向水门南边继续进行,慈城城墙的古貌或将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延伸阅读

  慈城古城墙,为抗倭而建因抗日而毁

  据《慈城县志》记载,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慈城,在明代才有了整体完备的城墙。因为慈城地理位置濒海,嘉靖年间频遭倭寇侵犯,由慈城籍工部尚书赵文华提议筑城并为督工,兵部侍郎副都御史胡宗宪为总督,于1556年始建城垣。城围564丈,高2丈、宽2丈4尺。城上有雉堞2616个,敌楼28个,警铺27个,并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又设东西两个水门,以通船只、潮汐。并在清朝顺治十五年大修,规模扩大,城围达1643丈(约合5公里),又增开小东门、小西门,连同天启年间增开的小北门,全城共有7个城门。此后雍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皆有整修。

  慈城的古城墙一直延续了将近400年。直到1938年,出于防止日军飞机轰炸,便于疏散百姓的目的才将城门拆除,1949年后城墙陆续拆除。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4764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