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明天将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思乡的诗句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出自唐代诗人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明天将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赏析
这首表示作者的情趣与偏向。诗人惦念家乡,做作是情理之中;而爱好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天然天成。

诗中的抒怀主人公(“我”,不必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突然赶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发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境。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润饰、濒临于生涯的天然状况的形式,传神地表白了“我”的这种情感。“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懂得乡事之情的迫切,流露出一种儿童式的无邪与亲热。纯用白描记言,却简练地将“我”在特定情况下的感情、心理、情态、口气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对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始终问到院果林花,依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好像故乡之值得悼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势。一个人对故乡的缅怀,老是跟那些与本人从前生活有亲密关联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整是一种“形象思维”,显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详细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风物、风土着土偶情,都值得思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凡、很渺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而,这株寒梅,就不再是普通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思上去懂得,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合乎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朴实平淡而诗味浓烈的作品。它浮华到仿佛不必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括着最高等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别体现个别的典范化技巧,而这种技能却是用一种平庸纯朴得如叙家常的情势来体现的。这恰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村夫问》,朴质的水平兴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提问,其艺术力气却远远抵不上的这一问。其中新闻,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形,但诗人只是抽象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居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咱们能够想象诗人的迟疑,对方的惊讶。“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迷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觉得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无限。实在诗人的真正目标,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故乡的怀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缺,让读者去设想。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固然饱经沧桑,却仍然超然尘世坚持自在心态的精力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唱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圆滑、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6754.html

相关阅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_全诗赏析
静夜思 夜思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白古诗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译文注释_《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出塞》译文注释_《出塞》点评_王昌龄的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译文注释_《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点评_杜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