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天门中止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_全诗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描写水的诗句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出自唐代诗人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止楚,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该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无比酷爱祖国的绚丽江山,毕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述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眺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跟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货色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式,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绝对的峭拔:“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联,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写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从前的前景,“相对”二字用得奇妙,使两岸青山存在了生命和情感。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全部画面明媚光艳,档次明显,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示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大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飞跃而去的壮阔绰势。它给人以丰盛的联想:天门两山原来是一个整体,拦阻着汹涌的江流。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写的情景颇为类似:“巨灵(河神)怒吼擘两山(指河西的西岳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外前者隐后者显罢了。在作者笔下,楚江好像成了有宏大性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所有妨碍的神奇力气,而天门山也仿佛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侧重写夹江对立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跑的楚江的束缚力和副作用。因为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小通道时,激发盘旋,构成波澜汹涌的异景。假如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认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兴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致阐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浮现天门奇险的气概。试比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华山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涯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刻画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挠时呈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蕴藉,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酣畅淋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宰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处所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破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美“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由于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斟酌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触。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略只会发生“两岸青山相对峙”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楚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想就十分突出了。“出”字岂但真切地表示了在舟行进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势,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颖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好像正迎面向本人走来,表现它对江上来客的欢送。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斯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凑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豪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宏伟风景的同时凸起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5618.html

相关阅读: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_全诗赏析
?水 郑板桥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全诗赏析
送人游吴 杜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