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盛唐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开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气。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首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启齿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巨大,如同秋风怒吼。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郁的感情颜色??诗人好不轻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假寓下来,秋风却咆哮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着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不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而后疏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赫然的丹青,而且牢牢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形象地抒怀达意,而是寓情义于客观描述之中。这多少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薄弱、破旧的干瘦白叟拄着拐杖,破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发读者心灵上的共识。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弥补。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奈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川上能够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力量,天然不会受这样的欺负。“忍能对面为响马”,意思是,群童居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实在,这不外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罢了,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恰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假如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由于他非常困穷,也不会冒着暴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所有,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欲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本上发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概是一听到冬风狂叫,就担忧盖得不够硬朗的茅屋产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斯可怜的遭受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赞助,则世风的淡漠,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辅助的时候,明显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四周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疼痛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情,而密集的雨点行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感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困窘生涯休会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留神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气象并不“冷”,正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觉得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永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面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苦楚阅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大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事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做作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因为自己屋漏因此更觉夜长,还因本人跟国度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感到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顾,表示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而这种心境,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难处境联想到其余人的相似处境,瓜熟蒂落,天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旁边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高兴情绪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响亮,从而形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跑前进的气概,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爆发出来的奔放的豪情和炽热的盼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抒发,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逝世亦足!”抒发生者忧国忧民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杀人越货的高贵作风,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幻想,至此表现得酣畅淋漓。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础一致。也表白了作者关怀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惟情感。
俄国有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管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巨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泥土里,因为他是社会、时期、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本身的不幸遭遇而悲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滚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请求变更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始终冲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刻画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实在的记载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末段忽生异境,以亲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假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空想树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维基础上;而博大襟怀之表现,则使作品喷射出踊跃的浪漫主义辉煌。全诗语言极其纯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涛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动人心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84367.html
相关阅读: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_全诗赏析
夜深 寒食夜 韩?
《南风歌》译文注释_《南风歌》点评_先秦无名的诗词
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 孙光宪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