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晚次鄂州》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
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
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估客:商人。
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韵译】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评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云雾散开,可见到远处的汉阳城,但这孤独的航船,还要走一天的路程。商贾们惯于在江湖上行走,知道现在江上风平浪静;作者半夜里听到船夫讲话,明白江上要涨潮了。诗的三、四句写眼前所见所闻,细致曲折,历来为人称赞。诗的后四句抒情:双鬓本已愁白,又逢三湘凄凉的秋色,故乡在万里之外,我的一片归心只能对月浩叹。旧时的田园家业已随着战乱毁灭,我哪里受得了江上传来的阵阵鼓声啊!前人评此诗为“有情景,有声调,气势亦足”。
《全唐诗》于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为何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讲解】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后经宰相元载推荐补阌(wèn)乡(旧县名,在河南)尉。历官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终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他的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因后长期居军幕,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颇有名作传世。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最大。有《卢户部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五卷。
安史之乱初期,诗人被迫流落他乡。在去湖南的途中,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经停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含蓄隽永的七律——
“天晴云散,汉阳城已遥遥在望;孤舟逆水,却还要一天的水程。白天风平浪静,商人都各自休憩;夜里暗潮涌生,船夫还窃窃私语。三湘秋色,鬓发如霜,更生出许多惆怅;明月独照,离家万里,更增添归乡忧伤。往日的田园家业,已在战乱中破坏殆尽;更那堪,江上仍传来战鼓声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首联点题,交代“晚次鄂州”的原因:“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犹是”,还要。天晴云散,举目远眺,汉阳城已依稀可见。战乱连连,漂泊不定,前途正如江水与浓云一般,灰蒙一片,浪迹天涯的诗人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眼前一亮,豁然而喜。但是,因为“远”,还不可及,逆水行舟尚须一天。所以,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犹是”,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透露沉郁的心情。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语淡情遥,韵致无限。
颔联描写“晚次鄂州”的景象:“估客”,商贾;“舟人”,船夫。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是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描写的是“船行不闻声,船静听出潮涨”的景象,一静一动,看似有悖常理,实则正是旅途中人的真切感受,表现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似乎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迂回曲折,怀感备至,不愧是诗人的成名之句!
颈联抒发“晚次鄂州”的感喟:“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愁鬓”,因愁苦而斑白的双鬓。时值寒秋,万象萧索,国事家愁已使我两鬓斑白了,可我还得远离故土,前往三湘之地。悲凉的季节,悲凉的身世,悲凉的月色,不由得使诗人更加思念万里之遥的故乡蒲州。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愁情与秋色交融,妙合无垠;一个“对”字,将诗人万里不见家的悲戚、归心似箭的凄苦寄托于明月,情景交融,韵味深长。
尾联以“晚次鄂州”的忧思深愁作结:“旧业”,过去的田园家业和事业功名;“堪”,忍受;“鼓鼙(pí)”,战鼓声。田园家业,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人把一己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的战乱之忧结合起来,把人民背井离乡的困苦归结为战乱所致。厌恶战乱,忧国忧民的主旨随之而出,社会意义广大,境界高远。
全诗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语言含蓄淡雅;情感丰富深沉;起承转合,意脉相连;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它是卢纶杰出诗才的结晶,是历代羁旅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才子佳作”,自当流传千古而天下共鸣矣!
关于本诗的名句“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此联不是上句写白天下句写夜晚,而是专写夜景。商贾白天觉得旅途无聊,所以“昼眠”;因为白天睡过了,晚上自然睡不着,因而“知”此时风平浪静;过了很久,舟人开始忙着加缆扣舷,边干活边闲话,所以“觉”出是潮生了。“知”和“觉”都表明是感觉而非视觉,因为夜里很难看清楚江水的具体情况。这两个字都突出了诗人夜不成寐的烦乱心绪,说明诗人一直在舟中枯坐,也为后面的“对月明”做了铺垫……余以为此解更符合“晚次”的特定情形,更能体现诗人独特的感受。聊备一说,供君参详……
余试以诗解之曰:
远见汉阳一日程,晚次鄂州意难平。
三湘秋色繁霜鬓,江上鼓鼙添愁情。
浪静估客不成眠,潮涨舟人夜语生。
故园已随征战尽,明月万里寄归心。
【作者介绍】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英汉对照】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 更堪江上鼓鼙声。
A NIGHT-MOORING AT WUCHANG
Lu Lun
Far off in the clouds stand the walls of Hanyang,
Another day's journey for my lone sail....
Though a river-merchant ought to sleep in this calm weather,
I listen to the tide at night and voices of the boatmen.
...My thin hair grows wintry, like the triple Xiang streams,
Three thousand miles my heart goes, homesick with the moon;
But the war has left me nothing of my heritage --
And oh, the pang of hearing these drums along the river!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tangshi/918684.html
相关阅读: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怨情》译文注释_《怨情》点评_李白的诗词
《 游子吟 迎母漂上作》译文注释_《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点评_孟
王维 汉江临眺 赏析
僧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