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_翻译注释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品简介】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旅中寄友的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开头两句有造作雕琢感。“急夜流”三字,若直说“夜急流”更顺畅得多。然而三、四两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是随手拈来,清新诱人,江上夜色,如置眼前,足见诗人何等大手笔。这首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此诗的情感很浓,意境很阔大,颇具盛唐风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作者: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解】

桐庐江:即桐江,是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部分。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暝:指黄昏。

沧江:同“苍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今属浙江,居桐江上游。这里泛言桐庐、建德一带江域。

非吾土:不是我的家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忆旧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扬州近海,故日海西头。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翻译】

山色迷漾,只能听到一阵阵愁猿的哀鸣。江水苍苍,在夜词也决不停息,向东急急奔流。秋风掠过两岸的树林,声声入耳,淡月笼罩傍江的孤舟,历历在目。这建德地面并非是我的故土,只身羁旅他乡,令我怀念起远在扬州的老朋友来。相隔千里,只能把两行思念的热泪化作这充满情意的诗篇,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友人。

【韵译】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评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余恕诚,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点评】

  这首诗写作者长安失遇后,漫游吴越,夜宿桐庐江,将去建德,而建德一无亲故,故思念维扬旧游。诗中“广陵”、“维扬”都是扬州旧名或别称。‘隋场帝《泛龙舟歌》有“借问扬州何处在?淮南淮北海西头。”故“海西头”亦指扬州。

  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由之深邃。额联是一副工对,使人想到王湾的名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异曲同工之妙.风鸣岸叶是动,月照孤舟是静,相一映衬,更显幽寂。颈联“非吾土”句,用王聚《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之意,感叹建德无友可投,因而忆念维扬。“猿愁”、“江急”、“风鸣”、“月照”合成的境界已十分凄凉,加之孤舟独处,来日不知何投,本一失意之心灵,至此竟被逼出两行清泪。情深语挚,令人感动。中国古人总说:“愁苦之言易好”,因为“愁苦则其情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明张煌言语),一个西方人干脆说:“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缪塞语)。如此说来,诗人的不幸,不又是诗的大幸么?

【讲解】

  孟浩然:公元689一约740,唐朝诗人,以所作田园山水诗出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长期隐居故乡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开元末,病疽背卒。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盂”。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盂浩然集》传世。后人“王孟”并称多认认为二人风格相近。其实,多读细品,王维和孟浩然的诗在意境创造和情感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王维早年进士及第,大半生在官场,虽也有不遇之感,但心情毕竟较平静,故诗风雍容和谐,有富贵气息。而孟浩然40岁不第,终生布衣,必然有一种失落感,故其心情颓丧,诗的境界也就孤峭冷清,有很重的感伤情味。本诗便是著例。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写在途中。他内心的忧愁烦恼是不难理解的。诗题“宿桐陵江寄广陵旧游”,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即扬州)友人之作。点明了有“宿”和“寄”两个内容,弄不好容易前后分离,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诗人是这样处理的: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前四句用“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用“记”、“泪”、“寄”,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感情真挚。诗人感情如此凄恻,恐怕不仅仅是思乡和怀友,而是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感受,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科场失意及仕途前程的渺茫。但诗人在诗中只字未提及这一层,这正是孟诗“淡”的一种表现。

  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江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山深、猿啼,夜里的江流。从静态中感受动态。“山暝”是山深,一片迷蒙,诗人侧耳细听,声声猿啼传来,在诗人耳朵听起来似乎声声都是愁。伴随着猿啼,诗人又听到了沧江急流在深夜中急流而去,“沧江急夜流”。诗人夜宿之处,听到的水流声,当然会给她一种不平常的感受,这种不平常的感受,和着猿的愁啼随着江流向更远更广的地方延伸。似乎也表面诗人的愁绪也象水流一般的长远。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更是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八年前,我曾经在浙江的一个小山镇中度过一个多月,山镇是沿着一条溪流而建的。夜里,就可以听到溪流哗哗的急流声,我也曾经产生过同样的感受。(“《沁园春·桑州看雨》四月初春,翠绿东南,雾锁桑州。正草承玉露,花含珠错,滩芦垂穗,石漫清流。牛濯山溪,羊咩谷野,细雨黄昏独上楼。举目处,怅混朦峦霭,隐约山头。云烟变幻无休,问逝水匆匆何急流?忆闻鸡身手,丰韵无限;临风剑舞,玉树筹谋。纬地经天,飞扬只是,袖里乾坤志满酬!风吹起,乱青丝斑驳,镜蕴新愁!”)

  如果说诗的一起首,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寂寥的环境和黯淡的情怀的话,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心态稍稍趋向自然平缓了。仍然是在相同的时间里,风吹得木叶发出鸣声,江水很急,风很大,这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理解是一致的。有月,应该说是比无月的夜有色彩,有月的夜对孤独的旅人是一种慰藉,但是,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就使旅人的孤寂无助的感情,深深触动了。如果将首联和颔联连起来思考,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的景色是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动荡的旅舟之上。这就构成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颈联和尾联作了回答。“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侗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建德虽然很美丽,但是,它不是我的故乡,我身在异乡,很是想念在维扬的朋友。“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海西头:也指扬卅,古扬州所属地域很大,从扬州向东,直抵大海。因而称为大海之西。隋炀帝在《泛龙舟》的诗中有“借问龙舟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从这首诗中反映出来的诗人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透过在思乡和怀友中,可以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里面。我们知道,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他在路途中的一首诗中写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自己落第的愁绪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我们说孟浩然作诗很“淡”,这里就是他表现“淡”的笔触。而这样“淡”的着笔,对于自己思想的表达阕是极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了,朋友自会了解他深层次的感情;另一方面,如果把考试落第的表达的得过于刻露,反而会给人以俗气和心胸狭隘的气息,进而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是很有一番用心的。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也以轻而淡为主要笔调。全诗中,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个字给人以明显的雕琢和锤炼的感觉,余下就不见有这样的痕迹了。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更是脱口而出的口语化的成分,它很像是在跟朋友谈心。即便是开头的“愁”和“急”,也比较一般化,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思维的的表达发展得更为自然。减少文字上的力度感,并不是在诗的表现上缺少了张力。而是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作者在在调动“宿”的表现时,预先为表现下半部分的“寄”打下了风格一致的基调。这样,使前后的过度跟加自然。而如果在开头就不顾及后面,书写得很张扬,再要后面米弥补“思”的深沉,就会分外显得吃力。也很有可能事倍功半,使作品停留在一般层次上。诗人的首句的“愁”字,便为下面的铺写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个“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不尽)的感情,这就为下面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上来说,第四句“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旅晰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月光映照着一艘孤独的“船”,这里的“舟”:虽有船的意思,而深入一点的读,就知道不这不仅指“舟”,同时也是指“人”,从而使下面“建德非得土,绯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的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联的。再看诗人是如何处理借代的:刚才说的“舟”是一词双关。舟是明,舟上之诗人是暗。都地名的表达上,诗人也没有简单化的处理,扬州在这首诗里出现了三次:“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维扬忆旧游”、“遥寄海西头”作者用了三种不同的称谓。这也表明了诗人遣词造句的高明处。

  孟浩然写诗,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笔触,正好吻合,这首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表观手法浑然一体,意境完整,堪称一流!

【学习问答】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意境深沉浑厚或雄浑苍凉或清峭寂静,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怀友(孤寂凄恻)之情。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答: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写孤舟的景象:从而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英汉对照】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FROM A MOORING ON THE TONGLU TO A FRIEND IN YANGZHOU

Meng Haoran

With monkeys whimpering on the shadowy mountain,

And the river rushing through the night,

And a wind in the leaves along both banks,

And the moon athwart my solitary sail,

I, a stranger in this inland district,

Homesick for my Yangzhou friends,

Send eastward two long streams of tears

To find the nearest touch of the se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tangshi/888440.html

相关阅读:王维 汉江临眺 赏析
《怨情》译文注释_《怨情》点评_李白的诗词
《 游子吟 迎母漂上作》译文注释_《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点评_孟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僧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