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由辛弃疾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5)。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
而今识尽(7)愁滋味,欲说还休(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9)!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因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宗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至宋光宗赵?[dūn]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辛弃疾受投降派的排斥,不受重用,在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家中闲居。博山就在信州地区,作者经常来往此地。这首词就是他经过博山时,写在墙壁上的作品。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两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上片写他少年时代,天真烂熳,没有遇到过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他虽然没有愁苦,可是为了写词,也学着过去一些文人的样子,勉强写出个“愁”字来。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纯真感情的再现。“不识”,不知道。“层楼”,高楼。
下片写他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的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所以,他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识尽”,是说深刻地体味到了。但是,他这郁结在心头的愁苦,又向谁去诉说呢?谁又来听自己的诉说呢?他回想到,自己过去陈述过积极抗金、收复中原的策略,不但未被朝廷重视,反而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现在,投降派仍然把特朝政,根本不会支持他抗战的主张。所以,他认为还是不说的好。“欲说还休”是说:虽然想说,结果还是没有说。这表现了作者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他内心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只有找个话头来说吧:“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说:我只有说,天凉下来了,是多么好的秋天啊!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这首词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一点,是构思巧妙。它写作者少年时代,没有愁苦,偏偏还要“强说愁”。后来有了“愁”,即使在容易引起人们愁苦的秋天,也不说“愁”,反而说秋天好,秋天凉快。这种“欲说还休”,强作欢颜的构思,更能够表现出隐藏在作者思想深处的心理矛盾和极端痛苦。这不仅使作品生动、活泼,而且读来有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
【讲解】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点评】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相关文章。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词英译】
Now I Know
(To the tune of "Chou Nu Er")
by Xin Qiji(1140-1207)
While young, I never knew how it was to be grieved.
I’d like to go up the tower.
Up the tower I'd go
To force new poems for imaginary sorrow.
Now I have tasted much bitterness of grief,
I’d unbosom myself, but words fail me,
Words fail me,
So I can only say: such a cool and lovely autumn breeze!
【词牌简介】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选自《稼轩长短句》。
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双调,上、下片各4句3平韵,44字。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少年不识愁滋味,
⊙○⊙●○○●(句)
爱上层楼。
⊙●○△(韵)
爱上层楼,
⊙●○△(韵)
为赋新词强说愁。
⊙●○○⊙●△(韵)
而今识尽愁滋味,
⊙○⊙●○○●(句)
欲说还休。
⊙●○△(韵)
欲说还休,
⊙●○△(韵)
却道天凉好个秋!
⊙●○○⊙●△(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songci/828831.html
相关阅读:蜀道难?李白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译文注释_《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词精选《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赏析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赏析
宋词三百首《念奴娇·登多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