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注释】:
丰乐楼是宋朝杭州诵金门外的一座酒楼。淳?九年(1249 年),临安府尹赵与重建。吴文英在淳?十一年春在此宴饮时曾作《莺啼序 》,为时人传诵。这首《高阳台》,从内容看,应是他晚年重来时所作。
起首“修竹凝妆 ,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三句写丰乐楼内外所见景色 ,由酒楼边的修竹 ,写到楼下的垂杨 ,再写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凝妆’,远见;‘驻马’则是从近处观察;‘凭阑’,已登楼。”“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二句紧承第三句。凭阑一望 ,展现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开图画;而天际适有雁阵掠过 。 又恰似这幅画图上题写的诗句。到此,写足了望中所见之美景,也点出了分韵题之事。接下去,作者跳过了铺叙宴饮尽醉的一般写法在“东风紧送斜阳上 ,弄旧寒、晚酒醒馀”两句中,所写的已是酒醒之后。句中以“东风”点明季节,以“斜阳下”点明时间。其“旧寒”二字则暗示此次是旧地重游,从而引出过拍“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三句。这时,酒已醒,日已暮,晚风送寒,一天的欢会已是场终人散。词人抚今思昔,楼犹是旧楼,景犹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其怅惘之情,近似苏轼《东阑梨花》诗所写的“惆怅东阑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里,巧用“顿”老,以见岁月流逝之疾和人事变化之速。
下片换头三句,既紧承上片最后已流露出的花前“伤春”之感,而又把词意推开,另辟新境,可以说既达到了“藉断丝连 ”、又达到了“异军突起”的要求。上片,句句不离丰乐楼;下片却一开头就以“不在高楼上”五字撇开此楼,而把“伤春”之地由“楼上”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灯前 ”、“雨外”。可是,词笔刚转换,随即又推开。下面“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两句 ,又把想象跳跃到游湖与“临流”。句中的“清?二字是回应上片“顿老相如”句。接着,词人临湖展开想象,在“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阑、总是愁鱼”两句中,在空间上把词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 ”,并推已及物。寄情于景,想象湖底的游鱼也会为花落春去而顿生忧愁。结拍“莫重来 ,吹尽香绵,泪满平芜”三句,更把词思在时间上由现在跳越到未来 ,想象此次重来故地,点点落红已令人百感交集,异日重来,也许柳绵也将吹尽。那时如果只见一片平芜,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
吴文英生活于南宋末期,国势垂危,因而他后期的词句常为感时哀世之作。这首词写于酒楼会饮、即席分韵的场合,而词人竟悲从中来,从而以咽抑凝回的词语表达了这种深切的感慨。其所触发的花前“伤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楼》诗中所说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词中的“斜阳下”、“飞红 ”、“吹尽香绵”,都不仅是描写景物,而是因物兴悲,托景寄意,所寄托的正是对当时暗淡衰落的国运的无限忧思 。正因词人作此词之时,万念潮生,忧思丛集 ,因而其词情也是感触多端、百转千回的,其词笔就也是跳动变换、忽彼忽此的。词中既有空间的跳跃 ,也有时间的跳跃,特别是下片,步步换景,句句转意,每转愈深。但是,尽管词句的跳动大,转换多,而整首词又是浑然一体,脉络分明的。梦窗词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深曲丽密,属于质实一派;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于密中见疏,实中见虚,重而不滞。这首词就是在丽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灵回荡之美的佳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songci/1266016.html
相关阅读: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赏析
宋词精选《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赏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译文注释_《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蜀道难?李白
宋词三百首《念奴娇·登多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