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⑥,山形依旧枕寒流⑦。
今逢四海为家日⑧,故垒萧萧芦荻秋⑨。
【注】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②王?: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④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⑤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⑥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⑦枕寒流:一作“枕江流”。⑧今逢:一作“从今”。⑨“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下”和“收”字用得好。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549516.html
相关阅读:《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叶梦得《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阅读答案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