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④直,不可得也。”太后从之。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恺景仰前修 修:修长B.后不得以为比 比:比照C.不得典城选举 选举:选拔举用(贤能)D.以身先之 以:用,拿8.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B.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C.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D.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与一些社会风尚。 10.刘恺的“风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4分)11.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一句的认识。 (12分)答案:7.A。(修:善,美好。前修:前贤。)(3分)8.B。(“体谅”错,原:推究。“治刘恺的罪”不当,只是建议撤除他的封国,并不至于“治罪”。全句理解为: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3分)9.B。(B.和帝采纳了贾逵的建议,准许刘宪袭爵,又征召刘恺,将他任命为郎。)(3分)10.①善于礼让:刘恺本应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却让给弟弟刘宪;②尊重人才:推崇隐士,每有征举,他一定以隐士为先;③坚持主见,见解独到:刘恺不赞同公卿大臣们的议论,独自建议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的礼制,得到太后采纳;④坚持法纪,不曲意附和。太尉马英、司空李?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附和此议。【评分标准】共4点,每点2分,概述1分,举例1分,写原句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11.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一句的认识。(12分)【评分标准】①对此句意思的解释(翻译),2分;②表明自己对此句的看法,明确自己的观点认识,2分;③结合文本事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进行分析论证,3分;④联系现实事例进行分析论证,3分;⑤语言表达与逻辑条理,2分。【答案示例1】把源头弄浑浊了却指望水流清澈,把树形弄弯曲了却想要树影正直。我认为这样做是荒唐的。文中汉旧制规定牧守级别以上官员不行三丧,以至“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而邓太后时商议者认为长吏应该守孝至于牧守则说不合适,这不正是“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吗?这样又怎能弘扬孝道呢?当下,许多父母为孩子不努力而忧心似焚,甚至斥骂、毒打,却很少反思自己,懒惰的父母又怎能教育出勤奋的孩子呢?只有从自身做起,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才能使孩子奋发努力,成人成才。【答案示例2】把源头弄浑浊了却指望水流清澈,把树形弄弯曲了却想要树影正直。我认为这样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文中汉旧制牧守以上级官员不行三丧,以至“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刘恺就用这句话批评了这一现象。当今时代,道德出现滑坡,官员贪污、奸商坑人、恶人诈骗等不良行为充斥社会。为什么政府一再加大打击力度,依然屡禁不止呢?是因为很多时候仅仅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所以必须正本清源,完善法制和监督机制,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源清”“形直”,建设一个诚信、文明的和谐社会。译文刘恺字伯豫,因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为了)让给弟弟刘宪,(就)离家逃走,以躲避世袭封爵。过了很久,到了章和间,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他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可刘恺还是不肯露面。过了十余,到了永元十,有关部门重申原来的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侍中贾逵于是给皇帝上奏书,说:“孔子说过‘能用礼让的道理来治国,对处理国事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我了解到居巢侯刘般的承嗣儿子刘恺,他平素的品行,对兄弟友爱,为人谦逊清白,把封国让与弟弟刘宪,自己藏身隐居很久了。有关部门不推究刘恺乐于为善的本意,而依照平常的法则处理此事,这恐怕不能鼓励礼让的风气,也不能成全宽容仁厚的教化。前代有扶阳侯韦玄成,近代有陵阳侯丁鸿,都因高洁品行没有接受封爵,从未听说过他们遭到贬爵削封,却都升官登宰相之位。现在刘恺仰慕前贤,有伯夷的节操,应当让他蒙受矜怜宽宥,保全他祖先的功业,以扩大彰显朝廷崇尚仁德的美誉。”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过世的居巢侯刘般,他的继嗣儿子刘恺,(按礼法)应当世袭父亲刘般的封爵,而刘恺声称遵从父亲的遗愿,把封国爵位让与弟弟刘宪,自己逃走藏身隐居七,他操守很是坚定。大凡王法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现准许刘宪袭爵。这是对特殊情况的权宜处理,以后不得以此为例。”于是征召刘恺,将他任命为郎,不久升迁为侍中。刘恺入朝为官,同朝为官者没有谁不敬仰他的风操品行。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一定以岩穴之士(隐士)为先。他评论引证,谈吐高雅。以往制度规定:三公、九卿、二千石官员、刺史,不得为父母守丧三,因此朝廷上下众多官员都废弃了丧礼。元初间,邓太后下诏规定长吏以下官员不为父母服丧三的,不得参加主掌诉讼案件和选拔举用贤能。当时有人上奏说州郡的长官也应该执行与此相同的丧礼制度。朝廷下诏让公卿大臣们讨论,议论者多认为州郡的长官不便行此丧制。只有刘恺建议说:“朝廷下诏书,之所以制定长吏以下必须守丧三的法令,不过是为崇尚教化、移风易俗,来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现在刺史、二千石这样的官职作为州郡的师表,其职责就是教化百姓、美化风俗,按理更应该实行为父母守丧三的礼制,用自己为他人作了榜样。可是议论的人却不探寻它的原委,以至于说郡守级官员不应该服丧三,这就像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太后听从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征西校尉任尚因为非法谋取利益而被羁押追究抵罪。任尚曾经是大将军邓骘的副手,因而邓骘的党羽庇护他,太尉马英、司空李?迎合邓骘的旨意,不再事先请示,就独自解除任尚的监禁,刘恺不肯赞同他们的做法(议处、判议)。后来尚书查办此案,太尉马英、司空李合二人都受到责罪,而朝廷却因此称赞了刘恺。 安帝亲政的时候,下诏征召刘恺授予他太尉官职,在任上治事三,因为身体疾病请求退职告老还乡,安帝过了很久才答应他。一多后,在家里去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409421.html
相关阅读:叶梦得《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阅读答案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