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
⑴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⑵重楼:层楼;倚:依凭,依靠 ;城隅:城角。
⑶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1)次句“重楼闲上倚城隅”中的“闲”字耐人寻味,请用心揣摩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2)从虚实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参考答案】
( 1)诗人的用意,①表明诗 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②暗示他不是劳人迁客;③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可慢慢欣赏雨中的秋山景色。
(2)三句是实景,列岫千重,树丛层层,或近或远,或苍或黛,自有“浅深”;四句“江南水墨图”,是虚拟的意象,清逸潇洒,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既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又能引发读者悠远联想。
翻译:
秋天微微的雨丝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我悠闲地登上重楼倚栏欣赏秋色。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附其二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垂鞭缓辔饶间望⑷,时复林间布谷鸣。
赏析:
《微雨登城二首》是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这组诗共两首,都是登楼野望之作。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第二首诗续写登楼野望。作者在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此时雨过天晴,微风拂面,被风雨吹打的花木开始显现出了生机。作者骑马而来,下马登楼,听到不远处树林里布谷鸟的叫声。此诗不写微雨,重在写登城。作者描绘的登楼所望之景,也恰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全诗写得有声有色,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1278270.html
相关阅读:《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叶梦得《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阅读答案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