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题画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种: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
1、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1)题: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2、变无为有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例2: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4、虚实结合
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象的融合。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是实写;在惠崇这幅“鸭戏图”里,“春江水暖”用“鸭先知”移情于画,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是虚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实写;后者,诗人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是虚写。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1264563.html

相关阅读:叶梦得《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阅读答案
《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