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诗歌鉴赏题及答案汇编(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⑴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⑵“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波媚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填空题。(8分)
中牟道中 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1.(8分)(1)(4分)“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题中的“早”字。
(2)(4分)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12.(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13.(8分)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
14.(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15.(1)愉悦、兴奋(2分)(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2)同意(1分)(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风中,扬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象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象,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5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1126734.html

相关阅读: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
《隋书?皇甫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叶梦得《临江仙?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阅读答案
《清史稿?汤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