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无与伦比的钢琴技艺“殆由天授”,他第一次坐在钢琴边,就奇迹般地奏出美妙的乐音,船长说:1900,你不能弹琴,这不合规矩。1900回答:规矩可以滚蛋!
是规则,使人类的群体生活成为可能,使这个世界维持了某种秩序。但说是人的自由本性也好,说是人的“天性为恶”也行,每一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都隐藏着对于规则的僭越的冲动。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艺术上的伟大创造力就植根于人类蔑视、冒犯、冲决成规的本能冲动之中。那些在生活中并不被认同的“越轨”行为往往更容易被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升华为艺术上的美。
几年前,张元拍了部电影《看上去很美》,大概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影片中方枪枪那么捣蛋、那么没规矩、那么没教养,但若是拍一部表现孩子如何规矩、如何认真、如何助人为乐、如何尊敬师长、如何上课聚精会神听讲的片子,你会爱看吗?还是张元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大概都需要未必自愿地“循规蹈矩”,以换取秩序与安全,然而,越是如此,我们越是需要在艺术家的想象和虚构之中驰骋着、释放着自己的自由。
如今我蜗居的这座小城也有了“冒险”一族,我在河边钓鱼的时候,便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车手,不是如常那样骑在摩托车上,而是站在摩托车上,张开双臂,如飞鸟翱翔。张爱玲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我相信,这“让规则见鬼去”的“一撒手”的当儿,灵魂的欢悦与艺术的创造几可同一。
都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是文学归文学,艺术归艺术,生活归生活。
规则带来了秩序、安全甚至“和谐”。于是我们最早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诲是“老要识时少要乖”,上学的时候,“听话”的学生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长大以后呢,便在单位里做“唯唯”的、谨慎的职员。连小孩子也懂得说那些“被允许说的话”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丧失了道德勇敢的社会,是一个奴性弥漫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断断不是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社会。
我当然不是一味地反对规则。如果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样的“明规则”,自然应谨饬遵之;只可惜我们社会更多的是“不服从者不得食”这样的摆不到桌面上的“潜规则”,而这样的“潜规则”同样为人遵之唯恐不及!很痛苦、很压抑吗?未必,人是有可能“主动寻求去做奴隶”的,鲁迅先生当年就发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据《圣经·创世纪》,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分明是因为偷食了伊甸园的禁果,从而违背了与上帝的约定,犯下背弃上帝之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开始;这岂不是说,人类并非起始于“规则”,而是起始于“犯规”!是“犯规”的自由意志使人在上帝面前站立成“人”的形象。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顺从逐步被视为美德,不从则被看作罪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埃利希·弗洛姆如此提醒世人:“人类历史肇始于一种不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终止于一种顺从的行为。”
我的一位校友曾说:人不一定要犯错误,但必得有犯错误的勇气。闻君此言,击掌长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qnwz/421982.html
相关阅读:让老板离不开你的十个细节
北京老饭馆
走在人群里
谁偷走了果戈理的头颅
母亲的名字叫“笑着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