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品味知足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青年文摘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弘一法师曾写过一副书法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对联的上联表达的就是世人常说的“知足常乐”。
  
  知足的人为什么能常乐呢?大概是因为知足的人遇事会不以其不足为意,总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因此心里就少了许多郁闷,就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知足者能常乐。毋庸置疑,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缺乏圆满,到处都存在着缺憾的世界,缺憾是一种常态,事事难见圆满,正所谓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如若一个人总是看到事情不足的一面,无疑很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一个时常郁郁寡欢的人,就难有乐观心态了。到头来心灰意冷,这样终其一生,定无幸福可言了。如果学会总在不足之处看到足处,不以眼前出现的不足为意,也就能避免不良情绪的出现,这样就能保持乐观心情,笑口常开。乐,便是人生一福。
  
  这样看来,知足常乐这句话中的知足,是以不足为前提的,知不足然后可以知足,在不足之处发现足处所在,便是这个知足的全部内涵。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出现不足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足也没有什么不好。相反,足或者说圆满倒不是十足的好事。因为在古人看来,物极必返,物壮则老,十足和圆满反而动辄会向缺憾转化。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才有了“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这样的劝世之言。花,要看半开;月,要观未满,才最有意味。由此看来,圆满和十足不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在不足中求安求稳,千百年来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当然,知足常乐,并不是要完全忽视其不足的。老子又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可见不足之中是蕴含着足的,在不足之中摸索出弥补不足的办法,使不足得以改进,逐渐趋向于足,这正应了另一句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一堑,如何能长一智。所以说高下相形,盈缺相对。
  
  这么辩证地看,知足常乐,不仅仅是宽心解闷的俗话,而且还是蕴含着成就人生的箴言。面对不足与缺憾,理应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此时对人对己来一句“知足常乐”,可以避免恶劣情绪的出现,就容易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势,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洞察不足之中蕴含的足,对不足加以改进和弥补,使不足渐趋于足。由此看来,知足常乐确是推动人生前进的智者之言了。
  
  如上所述,我们是在知足常乐的语境中了解和认识了知足的内涵。可是笔者以为,尽管知足常乐蕴含着智慧,但是仅仅这样理解知足还是不够全面的。并未触及知足一词的核心内涵。
  
  知足,不应该以不足为前提,而是应该立足于足,立足于圆满。而认识这个足,这个圆满,才是知足的真正内涵。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则禅宗故事。先前有一位僧人,找到本寂禅师,开门见山第一句话便问道:“佛家说人人为佛,个个俱足,大师看我是否也足?”本寂禅师看着来人,并没有以佛经禅理来应对,而是走上前,捉住了来人的一只手,举到眼前认真地数了起来:“一、二、三、四、五,足,足嘛!”本寂禅师用这样一个举动回答了来人:你对自己的足处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佛的手指也是五个啊!
  
  出家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十足的本性,就会成为觉悟者,也即为佛。世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足处,也照样能成就非凡。立足于不足,求得对不足的改进来成就人生,总显得有些被动,远不如立足于足来得能动和有趣。如果有人要问在不足无常的世间足会在哪里?回答是:足不仅蕴藏在不足之中,足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做是不断将内心的足、内心的圆满表现出来的过程,那么人生的况味会为之一变。人生的历程不会再有苦累、被动与负担,而是充满了自信与主动。人生不应该是在理解不足和弥补改进不足中推进,而应该是在认识其足展现其足中发展。立身于这个足,自然会感到总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在推动着自己,总有一种内在的圆满在鼓舞着自己、愉悦着自己,把自己内心的足不断表现出来展示出来,世间的不足也由此会得到弥补和改进。
  
  勇者无惧,智者无忧,仁者无敌,而足者则无阻。了解了知足一词的真正内涵,等于是理解了生命的内蕴。如果一个人做到了知足,将自己的足展示出来,便可以焕发奕奕神采;一个球队做到了知足,能将自己的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便不会再有什么恐惧症;一个民族做到了知足,展示出内在的圆满,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傲然卓立、遥遥领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qnwz/350215.html

相关阅读:北京老饭馆
让老板离不开你的十个细节
走在人群里
谁偷走了果戈理的头颅
母亲的名字叫“笑着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