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政治家与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青年文摘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烟草使人类文明的进程与烟雾纠结在一起,从科学界、艺术界、哲学界到政界等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一个大烟斗,对于政治家来说,意味着审慎、智谋和权力:对于艺术家来说,则象征着沉思、天才和灵感。
  
  如果说香烟在艺术家那里是种情趣的元素,那么在政治家那里就被赋予了战略意义。萨克雷说:“烟斗使哲学家语出惊人,让愚人缄默不语,它能创造出有深度、有思想、充满善意且不偏不倚的谈话方式来。”
  
  香烟也被看作与酒、茶鼎足而立的清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洒笔墨。
  
  最早将香烟与酒、茶相提并论的是清代文学家全祖望,他作了一篇《淡巴菰赋》,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淡巴菰”——烟草(tobacco)的音译,将其写得神采飞扬,意兴遄飞。
  
  他咏叹曰:“将以解忧则有酒,将以消渴则有茶。鼎足者惟菰材最嘉。岂知金丝之熏,足供清欢神效,所在莫如辟寒。”
  
  吸烟有时能成为政治家向外界展示其镇定从容、深谋远虑的艺术,甚至是政治意志的无形显示。近现代的历史舞台上,有许多烟瘾惊人的著名政治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麦克阿瑟、巴顿、卡斯特罗、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在吞云吐雾间完成了改变世界的运筹帷幄,再重大的政治事件也像指间的烟一样举重若轻、掌控自如。
  
  政治家与烟
  
  丘吉尔一生酷爱味道浓烈、品质道劲的哈瓦那雪茄。他对雪茄的痴迷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二战期间,为了能在15000英尺的高空也能享用雪茄,他特制了一种飞行氧气面罩,这种面罩上开了一个洞,让他在乘坐飞机时仍可大抽雪茄。1941年,德军大举轰炸伦敦,炸毁了当时的烟草店,当警报解除后,店主于凌晨2时第一时间通知丘吉尔:“首相先生,您的雪茄丝毫无损。”1965年,丘吉尔以91岁的高龄逝世。他的侍从发现他逝世时,手中还夹着一支雪茄,雪茄陪伴他走完了漫长的人生之路。为了表达对这位忠实的雪茄客的敬意,哈瓦那雪茄现在有种著名的品牌就叫“丘吉尔”。
  
  美国似乎有把香烟当作战争物资的传统。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之时,美军统帅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军队,他在动员讲话中说:“公民们,你们不给钱,就给烟。”当美国人一脸庄严地向世界宣读《独立宣言》的时候,谁能想到美国人自由独立的基石中竟然也有香烟的成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前线的美军司令写信给美国国防部长:“你问我赢得战争需要什么?我要告诉你,我们需要香烟,更多的香烟——甚至比食物更多。”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生前留下的许多照片和电影,如前苏联影片《保卫察里津》、《攻克柏林》,都始终捏着烟斗,或明或灭或吸或止,随着那烟雾喷出的是他扭转战局、叱咤风云的重大决策。这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握着烟斗在沉思,在微笑,或边谈话边点头抽烟的照片和镜头,充满着胜利的信心,表现出安详而坚定的神态,对于处在当时卫国战争艰难年代里的苏联人民,确实能够增强信心和力量,至今仍使人经久不能忘怀。“斯大林烟斗里装着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便是以后流传在世的一段佳话。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既不抽烟斗,也不吸雪茄,他所爱好的是当时美国普遍流行的骆驼牌香烟。
  
  原先,他每天要抽20支香烟,甚至更多一点,后来加以控制,逐步压缩到每天只吸4支烟,但始终都没有戒掉。临终前的一刹那,他一边和女儿露西·拉瑟弗德逗笑,一边把一支烟放进嘴里,并把它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他举起左手摸了摸太阳穴,突然他那只手垂了下来,用极其轻微的声音说道:我的头非常痛。随后,他就因严重脑溢血溘然长逝了。这时,他右手里的那支香烟还在燃烧,可以说他是吸着最后一支烟寿终正寝的。
  
  哲学家与烟
  
  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向来是烟斗不离手,他还把烟草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认为香烟是“虚无”的象征,而“烟斗”是“存在”的表达。
  
  科学家与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曾经说过“灵感来自吸烟的过程”。雪茄曾伴随这位伟大的天才度过无数艰难岁月,并与他一起见证了许多奇迹的发生。热爱雪茄的爱迪生甚至还专门列出了一项发明:可反复使用的雪茄。令人惋惜的是,这项发明最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不过,在爱迪生本人最满意的发明——留声机的研发过程中,雪茄作为一个赌约,也见证了留声机的诞生。电灯泡的发明也有一个有关雪茄的小趣事。经过几千次失败的实验后,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泡,照亮了人们的生活,整个美国都沉浸在兴奋之中。然而却有位市民拿雪茄来挑爱迪生的刺,说这个电灯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像以前的煤油灯一样可以点雪茄。爱迪生听后一言不发,几天之后他来到这位市民家里,为他送上了一个精巧的电动打火机。
  
  艺术家与烟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地地道道的雪茄迷,他沉迷于雪茄所散发出的那股芳香。他喜欢出海,可海上风高浪急,点燃雪茄非常不易,于是海明威便将雪茄两端都削尖以方便点燃。后来因此而出品的“海明威系列”大受雪茄爱好者的青睐。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疯狂地爱着哈瓦那雪茄,而拒绝回美国,把一生中最精彩的时间留给了哈瓦那,并在那里留给了世界《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
  
  英国作家对于烟斗的感情是极为亲密的。对查尔斯·兰姆来说,最好死亡也通过烟斗来临,他在诗中写道:“就让我的最后一口呼吸,从我烟斗的那端吸入;而我,会依依不舍地把它吐出。”
  
  现代作家林语堂极力推崇香烟对于读书氛围的营造和创作灵感的催化,他说:“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能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惟一合理的行为,若是拿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
  
  在现代作家中,老舍的烟瘾很大,他曾斩钉截铁地宣布:“叫我戒烟,宁可上吊!没有烟,我写不出文章。”不过,当通货膨胀到连低档的老刀牌香烟也卖到每包100元法币的时候,他也只好向鸣叫的饥肠妥协,戒绝不吸。
  
  吸烟者打败了不吸烟者?
  
  细观二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三巨头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都是嗜烟如命烟不离手的大烟枪,而他们的对手希特勒却生活习惯良好,烟酒不沾。由于希特勒极其厌恶士兵抽烟,其军队的香烟供给非常有限,每名士兵每天只有6支香烟或2支雪茄,而美军士兵每周可获得5-7包香烟。当美军士兵吞云吐雾设想未来美好找到精神支柱时,德军士兵却在为烟草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1945年德军投降,由希特勒等人所发动的法西斯战争宣告结束。转眼国内,为完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天后,工作人员为其清扫出来的烟头堆得像一座小山。而他的对手蒋介石却很讨厌抽烟,他的部下当着他的面从来不敢抽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qnwz/344060.html

相关阅读:让老板离不开你的十个细节
走在人群里
北京老饭馆
谁偷走了果戈理的头颅
母亲的名字叫“笑着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