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最是寂寞袁世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名人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一)一百年了还没读懂袁世凯

由于智力的懒惰与道德的下降,普遍的中国民众并未读懂袁世凯。梁启超云:“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却告诉我们,皇帝还是有的,只不过改换其它名称罢了。李?说:“历史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在中国遇到了其天敌??中国人顽强的文化心理定势:在没有皇帝的年代里人人都想做皇帝。一个皇帝推翻了,千万个皇帝在成长”。“孙中山这尊雕像的意义在于仅仅制止人们搞穿龙袍、戴皇冠、登基大典之类的复辟形式,却并不能阻挡不穿龙袍的皇帝君临中国!”可惜,袁世凯缺少李?的智商。更可惜的是中国人民,当初要是支持袁世凯,今天就是立宪帝制了。按保守主义的视角,政权掌握在一个人(皇帝)、少数人(贵族精英)或者多数人(民主)手里,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权力运作的方式!一句话,国体无所谓,关键是政体。可惜国人就是不明白。

(二)不幸生在地主官僚军阀世家

革命话语系统下,袁世凯降生在“地主官僚军阀世家”也是一种不幸。

出生在富人家庭,就是一种原罪。按常识,穷人不代表道德,富人不代表缺德。问题是中国缺少常识,所以富人富得很惭愧,穷人穷得理直气壮,以至于仇富也能变为一种道德及心理上的畸形的优越,符合人道的游戏规则永远建立不起来!没有人先天是富人。中国当时的游戏规则就是读书科举,做官致富。大众需要做的是服从规则;不服从,改变规则。改变规则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改革,一条是革命。按保守主义的原则,渐进、稳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正道,如果革命实属必要,否则自由、人身、财产都面临严峻的威胁,那么英国那种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既不伏尸遍野更不剥夺个人财产,既不触及人的灵魂更不消灭人的肉体??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建立规则首先是一种程序,程序不正义,结果肯定不堪。正如柏克所言,革命后的权力“会找到其它更恶劣的手段来作为自己的支撑”,“它将以类似于它用来获得权力的那些方法来保持权力”。

出生在官僚家庭,罪上加罪。袁世凯祖辈四位:祖父袁树三廪贡生出身,因家庭贫困中止科举正途,以候补训导的功名署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事。二叔祖袁甲三进士出身,文武双全,以文代武,最后做到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三叔祖袁凤三庠生出身,捐了个禹州训导。四叔祖袁重三,生员出身,不仕在家。袁世凯父辈中重要人物四位:父亲袁保中副贡出身,捐了个同知,不仕在家。嗣父袁保庆举人出身,也是文武双全,年轻时追随叔父袁甲三从军,最高做到江南盐法道,因操劳过度感染霍乱致死。他给过继来的嗣子袁世凯留下一本语录体书《自?琐言》,内云:“官不负民,民断不负官。”“来清去明四个字,做官之要诀也。”“清、慎、勤三字为做官要诀,缺一不可。”袁世凯堂叔、袁甲三长子袁保恒进士出身,最后做到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袁世凯另一个堂叔、袁甲三次子袁保龄举人出身,最后被李鸿章调到北洋做旅顺港工程总办,做事勤勉认真,过劳致死。

出生在军人世家,简直罪恶累累了。袁家出仕者大都是文武双全,且官风良好。保庆、保龄以身殉职,保恒更典型:1877年河南大灾,时任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恒帮办河南巡抚赈灾。面对河南父老的惨状,袁保恒泪如雨下,毒誓曰:倘若这场灾疫是天谴,那么我是奉使救民的,愿以身代之。结果他如愿了??累病交加中死去。骆宝善先生描述曰:“他常常一个人无言枯坐,十分劳顿和疲惫,最终染上时疫,于光绪四年四月病死于河南省城开封赈务公所。”灾区百姓听说袁保恒病故无不痛哭流涕。……面对这样一个世家,一些史者居然好意思说袁家是军阀世家。军阀都是战乱时期割据一方、不听政府号令的私人化军队领袖,袁家子弟个个忠良,哪个算得上是军阀?即使袁世凯本人也算不上,他梦想国家大一统,军队国家化,可惜被革命党的激进全盘打乱。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队群龙无首,与南方革命党、不革命但求占山为王的军头们混战不已,他们才都是货真价实的军阀。

(三)万般皆轻松,唯有读书累

主流史家把袁世凯定位为纨?子弟,他们很喜欢拿袁世凯的不喜读书说事。言外之意,这小子打小就不是个好东西。其实以平常心论之,哪个正常的孩子喜欢读中国所谓的“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早沦落为扼杀人性的工具了,理论上我们都承认,实际上更是给予曹雪芹、蒲松龄等众多科举失败者以理解同情,何以到了袁世凯这里就变得如此吝啬苛刻?

不喜读书,科举当然不利,历史学家对其讽刺奚落也就罢了,居然直接骂上了“大草包”。还是那句话,做人平常心都没了。其它不说,只说若有邻家孩子高考失败,咱就骂人家大草包吗?袁世凯第二次科考失败后把自己的诗词文章付之一炬,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科举就够龌龊了,以科举是否成功论人岂不更龌龊?

(四)干爹再好,不如自己干得好

投笔从戎的袁世凯投奔的是嗣父好友、正在登州帮办海防的庆军统领、身为袁世凯干爹的吴长庆,没想到身为儒将的干爹让他在文案上挂名领干薪,却请幕府大才子、当时的秀才、后来的名状元张謇指导他读书。袁世凯抑郁得大病一场,向张謇诉苦曰:“我家中有田可耕,此来不是为谋糊口。我以为中国现在受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扰及我南洋沿海,指顾之间,战事将起,假如对法失败,则列强或将群起瓜分。我当初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之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赴敌之意,谅我亦不甘久居也。”

张謇很感动,出面说情,吴长庆马上委任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不想读书咱就做事。袁世凯有个特点,做事特认真,而机会总是给那些认真的人。这时候中国的朝贡国,朝鲜出事??政变了。身为宗主国的中国决定代为平乱,令庆军出兵。袁世凯遮不住的才华终于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空间。不说吴长庆,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都发现这小伙是个人才。吴长庆撤回后,袁世凯就成了李鸿章在朝鲜的代理,小伙子做事虎虎生风,被人称作虎头。问题是朝鲜局势太复杂,别人是混水摸鱼,中国却是混水摸蝎子,结局当然很惨:一、朝鲜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二、中国不但不是诸葛,简直是个泥菩萨,却雄纠纠气昂昂的过河去了。袁世凯的事功被人称作虎头,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则被人称作蛇尾。用普通话说,弱国无外交。三、小日本这个对手不一般。不过袁世凯个人还是有收获的:一是朝野中人对他刮目相看;二是朝鲜乃不错的实习基地,之后他在大清舞台上的成熟与干练即得益于此。

(五)清政府反省了半天,居然还是器物改革

甲午之战的副产品之一就是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主义,朝野上下有了耻感。问题是日本也耻感??清国赔款割地,自己却因为国力不够被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虽然清朝追加3000万银子的赔偿,但日本不干,把赔款用于扩军备战及国民教育,憋足了劲要报仇雪耻,甚至喊出了“卧薪尝胆”的口号。相形之下,中国都没有卧薪尝胆,反省来反省去,就是批准马关条约的那个明发朱谕,云:“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以收自强之效”。

袁世凯从小喜读兵书,颇有知兵之名,在李鸿藻、荣禄、恭王、庆王等一帮大佬的保举下走向了小站??天津东南七十里处的新农镇,清政府的新军定武军归他开练。当时各方反响热烈,湘军大佬刘坤一致贺电:“振刷精神,力图报称,以副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怀发来贺电:“为国家贺”;社会名流、文章大家吴汝伦来信:“草野下士,无任翘勤”。端的是众望所归袁世凯,大清能不能崛起,就看他的了。可惜我们的主流史家都认定此乃军阀的肇始,还有人更进一步,把曾国藩称作“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按他们的逻辑,岳飞更是特大军阀了。相形之下,袁世凯的军队至少没叫袁家军,政府新起了个名字:“新建陆军”,兵额7300人,中国军队终于向近代化转型了!

袁世凯练兵的政治遗产丰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师承袁世凯的军歌《大帅练兵歌》。军事方面,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评价曰:“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唯一一支完全合乎西方标准的真正的军队”。对袁世凯本人,他的评价是:“将军精力充沛,极富智慧,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绝对忠于朝廷。他为祖国的前途深表忧虑,认为除非朝廷采取某些措施自保,否则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其土崩瓦解。”

(六)维新理念与人不同,怎么就成了假维新?

袁世凯当然也维新。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稍具良知、稍具清醒意识的士大夫都在发出改革变法的呼声,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念与方式:孙中山是暴力革命,开天劈地换新颜。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是马体牛用或者牛体马用,驴唇不对马嘴。顽固派维旧,仅希望人心崭新一下,比如激发天良什么的。至于康袁,康有为私人书信中云:“望在上者而一无可望”。袁世凯私人书信中云:“曾亦力言,但均在梦中,大概亦知其不可为而委为气数使然。绝不肯尽人以回天,无可望矣”;“已切言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各语,然均不能照办;惟大局直无法挽救,只好以极坏处设想也”。“时局至此,战事断不可忘,请嘱各营加功操练”。

康袁都看穿时局了。但看穿是一回事,怎么改又是一回事。袁是世家子弟和成熟稳重的政治官员;康是布衣举人和激进狂热的传销大王。维新理念,两个人肯定不同的。特别是康梁那种最后的狗急跳梁法,实非袁世凯所愿。有关康袁,咱干脆些,打这么一个比方:你是一个军区司令,赞同中国的政治改革,可是有一天深夜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要求你给他们发动政变提供武力支持,帮助他们拿下当政的最高领导人。你怎办?

世人都知道康有为上书,但却忽略了袁世凯的上书。袁不但是真维新,而且比康稳健:康主张变法从中央开始,首在夺权;而袁建议从地方开始,旨在稳推。康后来对着荣禄狂言要杀一二守旧大臣以推动变法,甚至不惜发动兵变以废太后;而袁认为守旧大臣未得屏蔽,要雍容富贵的把他们养起来,以减少人事上的阻力与秩序上的失控……问题是中国在历史的转折口选择的总是激进与跳跃,袁世凯在其中还充当了冤大头的角色,或者说充了康的赌注??如果说康的终极目标是绑架慈禧太后的话,那么绑架慈禧太后之前,他首先绑架的是袁世凯。政变这事儿,本不是袁世凯的主意。再认为自己正义,这正义也仅限于密谋者内部。袁世凯没有参与他们的百日维新,更没有参与他们的核心会议,凭什么赌命的时刻把人先押出去了呢?对于袁来讲,告不告发,都算是欺君之罪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mingren/875671.html

相关阅读:萨马兰奇——[任期经历]
重塑我的头像
北宋勤奋读书的名人故事
可蕊 介绍简介-可蕊 简历-可蕊 作品
毛泽东接待哪个西方国家元首的规格比尼克松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