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许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对房子、汽车这种不稳固的产权望眼欲穿,为了拥有简直不惜就义一切。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不论一个社会如许富饶,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斗争,还是霸道。贫寒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触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薛涌的文字切中时弊,毫不虚伪客套。他和你坦诚相见,不躲避青春的痛与迷茫,就你的自我、工作、学业、价值、幻想等话题逐一探讨。他就像你的严师慈父,那些单调的大情理都被他讲得深刻浅出、纵古通今、横贯东西,你不会感到无助、恼怒、唠叨、腻烦,更多感想到的是警醒、亲热、依附、激动。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他始终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自私,不缄默,直指这个年轻时代特有的病灶,锋利戳穿当代年轻人青春迷茫的实质:急躁、虚荣、掉以轻心、急功近利、嫌贫媚富、缺少体育精力。年轻的你终将理解,并不是这个世界有多么遥不可及,而是你的心坎是否自负充盈,是否找到准确的出口。
没有美好的年轻人,这个社会的生机在哪里?薛涌五十三岁致青青之作,送给年轻或者不再年轻的你: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最大的过错之一,就是虚度青春。唯有青春,不可辜负!
作者简介:
薛涌说,我今年53岁,我的职业是先生,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扫过厕所,在耶鲁读研究生时从垃圾站捡旧家具……这些我要一直说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昆裔学会。这是作为长辈的职责。
《时代》周刊在评论那些二十几岁就已经感到“青春的沦陷”的年轻人时说:成长首先意味着和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相处,听他们的教诲。老实说,听我话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较顺。咱靠这个领工资。
我对年轻人一贯恭顺,他们还看得起我,多幸运呀。但我愿望你们有朝一日会不再看得起我了,这阐明你们走到我前面去了。
著名作家,与林达并称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失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薛涌说
我今年53岁,我的职业是老师,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扫过厕所,在耶鲁读研讨生时从垃圾站捡旧家具……这些我要一直说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后辈学会。这是作为长辈的职责。
《时代》周刊在评论那些二十几岁就已经感到“青春的失守”的年轻人时说:成长首先象征着和比自己年事大的人相处,听他们的教导。诚实说,听我话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拟顺。咱靠这个领工资。
我对年轻人一向恭敬,他们还看得起我,多荣幸呀。但我希望你们有朝一日会不再看得起我了,这说明你们走到我前面去了。
著名作家,与林达并称为第三代把美国先容给中国的学者。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取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学。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评比的50位公共常识分子之一,被以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众看法首领。
出版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参加孩子的成长》、《谁的大学》、《培育精英》等二十余部作品。
目录:
1你的付出,青春会看到
?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保住你的牛仔裤
决不贱卖的青春
青春是我们社会的资产
青春的塌陷
在自拍中消逝的人生
先学会实事求是,再追求飞檐走壁
好友如指
青春不荒芜,人生不迷茫
青春应该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2反叛精神是青春的正能量
自恋的一代难自立
青春不叛逆1 你的付出,青春会看到
?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保住你的牛仔裤
决不贱卖的青春
青春是我们社会的资产
青春的沦陷
在自拍中消散的人生
先学会兢兢业业,再追求飞檐走壁
挚友如指
青春不荒凉,人生不迷茫
青春应该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3 这个世界素来不该被物资所界定
物欲可能塑造胜利吗
物欲与幸福
“金钱万能”的国家为什么不会算钱
博士生是可怜福的群体吗
教职能用金钱计量吗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拼爹时代的恐慌
谁把孩子惯坏了
乔布斯:快活的蜗居蚁族
家事与国是
4 时尚无法构建饶富的人生
不会跑步,却懂跑鞋
当花费取代了生活
生活不是买来的
我从挑战韩寒马拉松中看到了什么
青春难道是卡骆驰鞋和李维斯牛仔裤吗
时兴的人难成功
还是Out一点吧
年轻人正在变傻吗
不听白叟言,但要老子钱
什么是充裕
5 别把留学当作你梦想的驿站
留美潮会从浪峰跌入浪谷吗
中国学生在常青藤的辍学率为25%?
韩国病?中国病?
错配:应试的副作用
留学商科专业的误区
富二代留美的拍案惊疑
中国式的留美:今天不会申请,来日就不会求职
6 美国并非减压乐土
好教育,归根结底还在于用功
怪罪轨制症
美国学校是轻松自在的天堂?
美国家庭功课实录
压力真那么恐怖吗
踊跃压力的再发现
怎么变压力为能源
承压练习法
7 任何成绩都要从修身开始
光读书,没有用
劳动是最好的教导
体育对人格的锻炼
青春的葬礼
贵族的苦行
四肢发达,脑筋庞杂
被忽视的成长进程
青春的使命
习惯界定着青春和人生
教训你自己的生活
?丝:那些赤贫如洗的年轻人
在当今这个时期,只有接触中文网络媒体,就很难避开?丝这个词。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难得回国,开端天然不懂什么意思,见多了就猜个八九不离十。究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生,“文革”期间在北京街头长大,说脏话的童子功还是不错的。再上网核实其含意和背景,发明了更多的东西。
2016年年底,?丝这个词在谷歌搜寻结果达4110万,仅新浪一家网站就搜索出超过220万条的相关微博;德国的笑剧被翻译成《?丝女士》;西南财经大学门口开了“舌尖上的?丝”餐馆,开业三天净赚上万。2016年11月3日,《国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鼎力量》,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调配焦急、环境恐慌,拼爹时代、?丝心态,极其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联进入‘敏感期’。”某网未几前曾发布一项考察成果,称约有5.26亿人自认?丝,约占中国人口的40%。
?丝心态毕竟是什么?这40%人口的心态真的危险吗?我自己进行了粗略的查考。据说?丝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出身低微的青年男性:“矮穷丑”,找不到女友。这一下子让我这位年过半百的人拿着30年前的自己对号入座,心有戚戚焉。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女?丝”的用法。于是,我就把?丝这个词当作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的描写。不过,一无所有的客观境况,未必发生统一的?丝心态。事实上,网上对这个词的应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这个词骂人,觉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惨兮兮的输家,对之表现唾弃;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对本身状态的无奈;还有人用之标榜,吐露出自信和洒脱:一无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们对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们当真剖析?丝这个词的丰盛含义和其背地的社会意理,就不用把?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措施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最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发明自我认同。据说?丝这个词最初的风行,就是因为某网友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转达的意思很明白: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依照你的评估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量。
在一个畸形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委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后辈。乔布斯创建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悲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敬,不会称之为?丝。乔布斯自己回想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妙的一段生活。遗憾的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丝。如果有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丝就?丝,我很骄傲,保持我的生活方法。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成为一种寰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波涛汹涌中无处躲避。
不过,真看看硬数据,中国的情况并非那样悲凉。国际劳工组织宣布的2016年年轻人失业率猜测,中东濒临30%,北非在24%左右。这也难怪有些阿拉伯国家动荡不休了。其实发达国度的失业率也相称高,靠近18%。东亚地域则还不足10%。中国的经济表示绝对不错,只是年轻人在就业上脑体倒挂:小学文化水平的失业率仅4.2%,中学文明程度的失业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达16.4%。这也难怪,在许多人看来,?丝往往是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这里当然有社区的义务。好比,中国明明是个世界工厂,经济由低端制作业主宰,需要的是便宜劳工,但大学偏偏盲目扩招,经济增加又创不出那么多白领工作。
不过,面临这样的事实和挑衅,有些大学生沉迷在从前唯有读书高的岁月,觉得自己是盘菜,却没有人来夹,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起因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宁愿挣更少的钱坐办公室,找不到办公室的工作则罗唆待业。其中有一位主人公,为了“不干脏活儿”谢绝当工人,等着公务员的职位,但要靠快60岁的父亲到建造工地挣钱来救济。对这种放弃自立自强的人,你骂他一句?丝还重吗?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丝心态的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面向。
第一,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习惯性地贬斥那些不能拼爹的从底层奋斗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真正的财富。这些惨遭白眼的年轻人反水,把?丝这种蔑称接过来,以之自嘲、相高,倒是露出了多少分骨气。
第二,还有一类年轻人,对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完整屈服,眼巴巴地盯着公务员等职务,不甘心从底层干起,最后高不成低不就,怨气冲天,于是被赠送?丝的头衔。固然刺耳了点,但我觉得还挺匹配。他们须要通过这样的词汇对自己的无价值有些自我意识,不要总觉得社会或家长欠了自己许多。
那些坦然接收?丝称呼的,未必是所谓“不认为耻,反以为荣”。而那些怕这个绰号的年轻人,反而往往需要这样的称谓提示,看清自己的地位。
保住你的牛仔裤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成了?丝,一无所有,这其实是当今世界的青春悲情之一局部。看看其余国家的情况,也许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自励有些辅助。
不妨以许多人爱慕的美国为例。其实,美国这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异常悲催。据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了3.9%。但是,这重要是因为大学生们甘于低就,干了一些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来糊口,比如餐馆的服务生等。实际上,这种低就业的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在一起,占了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左右。有统计研究揭示,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和其毕生总收入有着亲密的相干性。赶到这个经济萧条的时候毕业,捡起一个学非所用的低薪工作,远景之黯淡自不用说。也正是如此,媒体上有良多对大学毕业生风趣、调侃性的告诫。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不妨摘录出来略用中文添枝加叶,与中国的年轻人们共勉。
你没有钱,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一无所有。你真是一无所有吗?其实,你至少拥有一条牛仔裤。这是你最可贵的私有财产。留着这条裤子,等20年后,你如果还能穿进去的话,你会兴奋得犹如赢了“超级碗”一样满屋子跑!
想想不是吗?就算你毕业时22岁吧,去问问那些42岁的,有几个还能穿自己22岁时的裤子。记得10年前我在耶鲁结识了一位友人,他比我年轻快10岁,是来当教授的,属于有房有车的阶层;我则是个年过四十,博士奖学金用完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穷学生,属于只穿得起裤子的阶层。他对我讲,当年买这辆车时他刚毕业,自己的小屁股坐到驾驶座上,觉得那座位真实 未审太广大了。可如今,几年有车族的好日子过下来,屁股越来越大,把那驾驶座盖得严严实实。原来很悲情的我听了这些,回家居然找出一条大学时穿过但舍不得扔的裤子,居然宽宽松松地穿了进去。如今52岁了,30年前的裤子照样是属于我的。这私有产权咱看护得多好!我不仅是愉快得满房子跑,而且是满街跑,乃至练马拉松把腿都练伤了。
别感到这些仅仅是调侃,我盼望年青人从中看到很多太轻易被疏忽的生涯哲学。大家总盯着自己不的货色,并为之逝世去活来地争,巴不得把什么都搭上,却不珍视自己所领有的,不认为那有什么价值。《纽约时报》有名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和我正好同年)有一次流露了真言:大略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情愿把本人的金钱跟位置统统废弃来换回年轻!
一贫如洗的年轻人不妨往前看看:那些有钱有势的中年人仿佛占有着所有,莫非他们不是早晚要退出吗?岂非你们不是迟早要长到他们的年纪吗?是的,当初确实是拼爹的时代,有钱有势者总要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你们。但是,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历史就晓得,没有哪家能守得住自己的财产。这并不是说你们会取而代之,而是说生活不是一条死胡同,只要尽力、耐烦、不放弃,有本领奉献于世,时光会给你翻开机遇之门。
更主要的是:难道财富就是一切?和豪车、豪宅比起来,我看还是你穿得起的那条牛仔裤更重要。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我也一无所有,工资菲薄不说,单位引导早就告诉:分房子的事情想也不必想!那时正好是市场经济之初,许多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我则仍然端着个吊儿郎当的心态挺自足。据梁文道先生提醒,这“吊儿郎当”的俗语,其实和“?丝”大体是一回事。但我知道有两样东西是属于我的私有产权,别人想侵犯也不可能:一是知识,一是健康。我恰是因为精心肠守护着这两样东西,而遇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漂亮女友——对方居然和我一样的一无所有。
我们意识后几乎闪电般地结了婚,没有婚礼,甚至没有婚床,是一张行军床摆在单人床侧,一高一低。如此“轻率”办事,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当我们决议一块儿过期,一无所有的她居然抓出一叠钞票,一共800多块,往我的抽屉里一扔:咱们资源集中一下吧。我第一个反映是:结婚吧,要是过得不如意,至少离婚起来不会费什么事。我们双方就是这样把对方看成一个简简略单、一无所有的个人,喜欢就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就离开这个人,没有任何牵累。如今居然一起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风雨雨:当年是她把我作为留学生家眷带出国,两人靠她的奖学金按当地最低生活线的一半过日子,而且过得快快乐乐。这故事放到今天,据说叫“?丝逆袭”。
如今呢?我们有了车,有了房,最为重要的是,有了位茁壮成长的女儿,并有能力为她抉择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但是,比起许多同龄人来,我们的家庭还是太寒酸了。玩玩儿微博就知道,有些年轻人一看我是个“文科生”马上就骂:你年过半百,一个穷教书匠也配教训人?
看电视上说,现在找女孩子谈恋爱,准入资历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找个上海姑娘,这尺度要进步到7000~9000元!钱少的还有资格谈任何事件吗?怪不得大家都说“人比人,气死人”呢!但我切实搞不懂为什么要气。看看许多发财的人,他们早就把裤子都输光了。我30多年下来,大学那条裤子则还是自己的。难道输光了裤子的人,不应当听听仍旧衣着自己的裤子的人讲讲人生吗?如果说这也叫?丝心态,我看还是那些能坚守者更可敬佩。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2016年秋天,网上有一个热帖“女作家买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万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我看到时,此帖在新浪微博上已经被转载两万屡次,评论5000多条。
这位女作家27岁,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名目总监,夫妇二人月收入4万元,经由种种波折,终极以2.4万元一平米的价钱在北京购入一套89平米的房子,算起来总值要213万多元吧。首付100万元,其中丈夫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来的,还向朋友借了几万。这位女作家2008年大学毕业,买房时工作4年了;丈夫则已工作了7年。文中记述的是买房中的种种折腾,乃至两人几近瓦解,甚至在选房的头一天还大吵到清晨3点,争吵的是买115平米的还是89平米的。办完买房的全体手续,这位女作家在回家的路上放声大哭……
据说此帖感动了许多年轻人,有人竟然读着读下落泪。一位大学生悲叹:难道这就是等着咱们的将来?我读了后莫名其妙:不就是一套房子吗?不买能怎么样?至于这样要死要活吗?于是在转发时嘟囔一句:“这代年轻人没什么价值观点,似乎不买房就没法活。不理解。”这句评论,如料想的那样,引起了一阵鞭挞,无非是说我人在国外,站着谈话不腰疼,不理解国内年轻人的苦难。
实在,我在北京始终生活到33岁,1994年才分开。这20多年北京的变更诚然翻天覆地,但亲友依然住在北京,北京的情形我并非一点不懂得。兴许,确切是由于在国外久了,对年轻人如斯津津有味的“苦难”百思不解。比方,假如以美国为参照的话,我不懂得27岁就买了屋子的女作家为什么还要叫苦。
依据国际货泉基金组织2016年的数据,按美元面值盘算,美国的人均GDP将近5万美元,中国事6000美元出头,还不到人家的1/8。这解释美国充裕得多,中国还差得远。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数据。2009年,美国人购置第一套房的平均春秋是34岁;2016年为31岁。2016年,美国人第一次结婚的均匀年龄,男不到29岁,女不到27岁。也就是说,美国人普通也是结婚后几年才开始买房的。至少从统计数据上看,人家那里没有不买房无奈结婚那么一说。另外,到2016年,美国的中等房价不过22万多美元,大抵相称于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四倍多一点。即便房价如此廉价,也不见年轻人为了买不起房子觉得这么冤屈。
再看这位女作家,27岁就购买了第一套住房,比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的同龄人都超前许多。看看她的账目:100万首付居然要丈夫的父母拿了70万元。上代人大部门日子,是一个月几十块的工资过下来的。这70万元是怎么攒下来的?年轻人为买套房说拿就拿?不觉得酡颜吗?看看这小两口的日子,共计月收入4万元。在当今的北京,两个人1万元过一个月不委屈吧?况且男方已经工作7年,女方也已经4年。就算起薪要低得多,但4万元的月收入也不会是一夜之间就达到的吧?他们高薪的生活已经有点历史了吧?这样的中高产攒不下钱着实匪夷所思。怎么买房还要让老一代人出大头呢?再说,自己有前提却不攒钱,那为什么不买个50平米的小房呢?为什么到最后一刻居然还妄想着115平米的大房子?
我并不想为中国大中城市的高房价辩解。我信任,目前的房价程度远远超越了老庶民的蒙受力,是个宏大的泡沫。然而,这个帖子也反应出中国年轻一代的问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之间,比起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要差一大截。但是,年轻一代对生活的等待,老是要和发达国家攀比,甚至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还要高。
第二,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请求高,也许属于别人管不着的私家范畴,但是,他们要到达这样的期求,并不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前一辈人的劳动果实,这就呈现了百万首付中有70万元啃老的景象。
第三,当他们的期求无法知足,或者满意起来比较艰苦时,就立刻觉得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像我这样的上一代人如果要说他们几句,他们马上会跳起来,称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像我们这代人当年一个月20块钱的日子,要比他们舒服得多。
如今的许多年轻人,不仅是要早早买房,还要买大房。买不起就到处泄愤,好像别人欠着他们的。我因为号令中国发展高密度城市、小户型住房、多应用公交,即时在微博上受到一些80后、90后的围攻。大家众口一词地质问:“教授,凭什么你在美国住大房,却要我们住小房?”
我忍住不回嘴说:“到什么处所说什么话。中领土地资源紧缺,中国不是加拿大,正常人在中国就要住斗室。你不爱好,就去加拿大。其实,你即使不去,想住大房就去市场上买,没有人拦着你,但记住:没人欠你这些。”
其实,更不入耳的话我还没有说:“为什么我能够住大房,你只能住小房?因为我在美国当教授。你小年轻什么还没干,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
有些网友大概听出我的话外之音,留言说:“你也许很辉煌,但不是谁都有你这样的能力,但难道他们不应该活得有尊严吗?”
我只好告知他:“我无论在海内仍是在国外,都并不光辉。至少在物质上是如此。寻求物质也不是我的生活目标。不外,中国就这么点土地资源,有这么多人,如果才能个别的人也都非要住大房才有尊严,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
在这个年代,用“没大没小”来教训下一代好像分歧时宜了。但是,我在美国、日本都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比较一下,很难设想这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会以如此的口吻和长辈说话。特别是在美国,十分讲求同等,无论是代际之间,还是高低级之间。年轻人和上年纪的人争辩,年龄不是个需要顾及的因素。但是,很少有20岁上下的年轻人觉得自己配享受50岁的人所享受的东西。毕竟人家干了半辈子,你还几乎什么都没干,怎么能看见别人住大房就觉得自己也得住?这种主意是哪里来的?
我们夫妻,从中国到美国都是一路名校上过来,从北大、复旦一直到耶鲁。这是大部分人没有的荣幸,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在许多人眼里,这也算挺成功了。但即使如此,我在48岁以前没有拥有过住房,也没有住过大房。事实上,在我43岁以前(女儿5岁以前),都属于蜗居一族。读书的最后几年,一家三口挤在纽黑文的小阁楼里,夏天的炎热,使放在壁橱中的烛炬都熔化了。现在想想还如同昨天的事,我们没有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了尊严。我想不清楚,我们40岁时在美国过这样的日子都不觉得委屈,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受不了呢?
记得读博士时,生活最拮据的一段时间是我们夫妇携着刚诞生的女儿在日本研修时。那是1999—2000年间的事情,犹如许多中国的留日学生一样,到了日本才知道日自己住得居然是那么挤。我们当时住了一套或许60平米的公寓,日本客人来了都无比惊奇:“怎么能住这么大的房子?”其实,我们住的那栋楼,即是一栋“美国学生宿舍”,是美国十几所名牌大学结合创办的“日本研究核心”深造生们的宿舍。房子大的理由之一是地段很差,就在无家可归者接济中央隔壁,乃至有一天深夜一点钟,有位醉醺醺的无家可归者来敲我家的门。到一般日本人家里拜访就能看到,他们住的往往比中国的许多中产阶层家庭要拥挤得多。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的数据,当本日本的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而中国仅6000美元出头。
再看看波士顿,属于美国最为进步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中等住户(包含独身)的年收入超过5.5万美元,人口才60万,密度比起中国大城市来小得多,土地资源多得多。但是,最近波士顿在兴修30平米的小户型,这还是针对年轻的专业阶层的。其目的,就是把房钱把持在每月1200美元~1600美元,让年轻人有破足之地。设计者称,这些刚起步的专业阶层,经济能力有限,同时精神茂盛,一天到晚在外面创业、社交,回家不过是睡一觉罢了。他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下降奋斗的本钱。事实上,年轻人们也特殊欢送这样的部署。如果有位刚从常青藤毕业的后生对着我这年过半百的传授说:“凭什么你住250多平米,我们就30平米。我的尊严在哪里?”在美国社会,大家恐怕觉得这样的人有点神经病。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提高的动力。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触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当然,我不希望用一个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实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轻一代支撑我。偏偏是他们最不在乎80后、90后这种笼而统之的提法,不会动不动就对号入座。恰好是他们告诉我: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理所应得的一代”,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太过害怕年轻人,他们应该勇敢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能看到这里的说明你也是居心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298924.html
相关阅读:职场励志书籍精选
励志书籍:《凭什么成就卓越》
适合做枕边书的励志书籍
励志书籍:90天修炼气质女神
经典: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