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是北魏皇室集全国力量所雕凿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皇帝吟诵《黍离》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感动得自己也涕泪交流,没有人记录下他周围侍臣见到此情此景时的感受,但面对眼前场景,诚然让人不禁有古今之悲。
洛阳,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词语,对久已浸淫在史籍旧典中的人来说,吟诵它,就像吟诵一段诡奇的咒语,会在脑海中唤醒一种辉煌灿烂的光景,那是《东都赋》中“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的汉世旧京,那是天子垂拱居中,“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的煌煌帝都。
此刻,这座城市还记得西晋灭亡时的惨烈情景,匈奴人的铁骑彻底终结了辉煌数百年之久的奢华幻梦,三万余人的血肉被践踏在匈奴战马铁蹄下,异族的弯刀饱饮了公卿高贵的血液,作为中华象征的晋朝皇帝也沦为异族的阶下囚。从此,辉煌时代的象征被埋进了荆棘和荒草之中。
这一切,几乎就是《黍离》这首诗中哀戚叹惋的悲惨命运的再度上演??一千二百多年前,礼治天下的周王朝的都城镐京被异族犬戎攻破,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即后来的洛阳,一位自洛邑来到旧都镐京的无名臣子,在看到了黍稷满布旧日宫城后,哀伤地吟下了《黍离》这首诗,哀悼被异族攻陷的镐京,繁华不再。
千年之后,这首诗又被行经洛阳的另一位皇帝吟诵,来悼挽同样被异族攻陷毁坏的洛阳。不过,命运似乎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吟诵这首《黍离》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流淌的并非汉族血液,而是一个被称为“鲜卑”的异族血脉。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鲜卑与毁灭洛阳的匈奴人乃是同宗近脉,而早年毁灭镐京,引发周室旧臣《黍离》之悲的犬戎大军,后来又被证明是匈奴人的祖先??征服者的后裔吟诵着被征服者的诗句,慨叹他的祖先肆掠后的悲凉景象??这着实是一个古怪的轮回。
对临幸洛阳,并吟下《黍离》诗句来表达自己无限神伤的北魏孝文帝而言,他显然并不认为毁灭洛阳的匈奴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就在他吟诵完《黍离》这首诗的第二天,他还特意去洛阳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行幸观览,这一点尤具特殊意义??太学里竖立着刻有汉朝钦定的儒家经典“十三经”的石碑。“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孔子的箴言不是明明白白地被刻在这些石碑上吗?
迁都?往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一直以来有一种浪漫化的叙述方式。493年10月25日那天,洛阳连日阴雨,在皇帝拓跋宏的号召下,从平城浩浩荡荡一路南下攻打南朝的军队,已经有些不耐烦,但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下诏六军出师。于是,最具戏剧化的一刻出现了,群臣都跪倒在马前,请求停止南伐这样不靠谱的事情,而皇帝立刻摆出一副“大怒”的面孔,呵斥这些“儒生”,屡次猜疑他的“大计”,并且声言要斧钺伺候,令他们噤声。此时,他的两位重臣,也是他的亲戚,叔祖安定王拓跋休和族弟任城王拓跋澄一起“殷勤泣谏”??在某些文学化的描述中,皇帝的马蹄突然扬起,将拓跋休踢进了泥水里。两位皇亲重臣的哭谏终于使皇帝停下战马,但接下来,孝文帝突然对着群臣发表了一通面谕,大意是出师无功而返,面子上会很难堪,后人记载这件事也说不了好话,不如借机迁都洛阳好了。“王公等以为如何?”
一通“面谕”,就将南征变成了迁都,这也太戏剧性了。皇帝甚至慷慨地让刚刚跪地哭谏的群臣自由选择,“欲迁者左,不欲者右”。但是,他们必须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反悔的机会已经被剥夺了。除了皇帝的叔祖拓跋休等人站在右边表示不愿赞同以外,其他人都站在了左边,迁都就这样如同一场独幕戏一般完成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远没有如此简单,言辞举止中处处充满杀机,只消仔细回味孝文帝的面谕,便能感觉到那种出自帝王独断意志的不可违逆的威胁。皇帝在引称祖先迁移故事时,特意用了“违众南迁”这四个字,其意明白无误??先前的每一次迁都皆是违背众议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却“享无穷之美”。至少从历史上来看,真理是一直掌握在少数人,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皇帝手中,大多数持反对意见的臣子,都是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的庸才。皇帝不过是将自己早已宿构的意志颁布下去而已,至于那场站左站右的自由选择,不过是一场忠诚测试。在短促的时间内,仔细地考虑迁都利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有一点??是否要借此机会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诚。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天兴元年(398 年) 定都平城( 今山西省大同市),至孝文帝拓跋宏太
和十七年(493 年) 迁都洛阳, 历时95 年。在孝文帝的十七年间, 他大力推行汉化,依汉制进
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明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礼制建筑。
向南?鲜卑
从北魏追尊的第一代始祖拓跋毛开始,就在不断地迁移,这自然是鲜卑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本性使然,只有首领,没有君主,一个固定的都城自然也不重要。每一次大规模的南迁,确实都阻力重重,但迁移一直不绝,拓跋鲜卑的活动也越来越向南,最终与中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中国”逼近。直到晋代,拓跋宏的先祖拓跋猗卢才在盛乐(今和林格尔)筑城定都,但这个所谓的都城并非人们概念中的都城,只能勉强称为一个据点,让他们在马上挥刀,射狼逐羊,以及南下劫掠后,可以归来有个享受猎物和战利品的地方。
当时确实也有一个“南都”??平城,但这个都城更多是为了邻近南方,作为一个与中国贸易场所,几乎没有进行任何修筑。直到拓跋猗卢两代之后,拓跋什翼犍时期,族人仍然“逐水草而已”。当拓跋什翼犍打算在?源川筑城郭、起宫室的时候,还被他的母亲平文太后以“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为由拒绝??首先想到的是敌人来了如何逃跑,这显然不是一个帝国应有的气度。
这一切应该改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90121.html
相关阅读: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