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和13个博士学位
1885年,中法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镇南关的大捷却换来一纸屈辱的《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的古怪结局让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子民们对他们的天朝有些失望,先进的年轻人纷纷跳出国门,去探寻外面的世界。但此时在一艘从欧洲驶往福建的轮船上,一个身着西装的中国青年正在甲板上凭栏远眺着这次远行的目的地——令他心潮澎湃和景仰的祖国——中国。这位一副洋博士打扮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士的辜老夫子辜鸿铭。
辜鸿铭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总共长达14年的欧洲游学不仅使他深谙欧美文化的精髓(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而且也造就了一个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的语言天才,后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而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踌躇满志的他现在正在想象着自己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祖国应该是怎么样的。自从上次在前往新加坡谋职的途中偶遇了留法的清朝官员、著名的语言大师马建昌,一次畅谈后,满肚子洋墨水的辜鸿铭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对这个古老的国度也充满了好奇。当初,布朗培养他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担负起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任,辜鸿铭期盼尽快回到祖国,以一生之所学,报答危难中的祖国。此刻,被两广总督张之洞特意派出来寻访洋务人才的的杨汝树也正在船上,正在因为无功而回一筹莫展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辜鸿铭)正在操一口流利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他眼睛一亮,走上前去与之攀谈起来,一番交流后,一向甚为挑剔的杨汝树被辜鸿铭的才学完全折服了,立即举荐给了张之洞。张之洞对这个精通9国外语,共获13个博士学位的洋博士也格外看中,让他主持翻译外国文稿,以资筹办洋务借鉴,于是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饱学之士开始了他仕在北洋的漫长生涯。
文化小丑还是清末第一名士?
回到国内的辜鸿铭开始研究起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深深为之折服,他开始冷藏自己学习多年的西方文化,而慢慢顽固地坚守起他才刚刚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个中国屡屡败给西方列强、西风东渐的年代(甚至连以前称朝进贡过的小国日本现在也通过“西学”振兴,并开始对中国耀武扬威起来。)这位洋博士的反常做法着实令许多人感到奇怪,这个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平时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前清遗老的打扮,据说他的这一形象在进入民国后当时成为京城街头和北大校园的一大景观。
他反对西方的共和,热衷中国的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似乎保守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被人视为那个时代的怪物。辜鸿铭的确是一个旷世怪杰,他的怪,令人绝倒,令人瞪目。在国内备受奚落的辜老先生,在国外却是个人人敬仰的中国第一学士。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名气最大、声誉最隆的中国学者,尤其在当时的德国,连一般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第一个将中国的古代经典《论语》、《中庸》用英、德两种语言翻译到西方,他又曾对昔日同求学于欧洲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在上海宴请德国皇太子,英国近代著名小说家毛姆1920年曾千里迢迢专程到重庆拜访他,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印度作家泰戈尔都来华与他谋面,在他的客厅里还悬挂有俄国皇储送给他的金表。这个曾与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这个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国人越来越推崇西方文化的同时,却是越来越顽固地坚守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立场,他倒读报纸嘲笑没有内涵的英国人,更为传奇的是,这个中国最大的反西学者1920年更是在美国最负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星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有文化的美国》(The Uncivilized United States)的文章,辜先生把狂傲的美国人骂得一钱不值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美国人对英国人王尔德、萧伯纳般的尊敬,因为他们也是靠这套方法赢得美国人对外国人少有的五体投地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08087.html
相关阅读: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