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应成为东吴的祸患。
但不成想,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受人瞩目的江湖道士,却因为与孙策的偶然相遇,最终断送了性命。对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贵为江东之主的孙策,为何却容不下一个专注修行、工于医术的游方道士呢。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孙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东吴大局初定,人心不稳。而于吉的出现,似乎牵动了孙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想孙策称雄江东,大业初创,根基不稳,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定然不会少,加之刚刚被许贡门客射伤,内心的伤痛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孙策遇到了于吉,几经冲突和抉择,最终将于吉送上了不归路。
是孙策杀死于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则是,在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应该还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再左右着于吉的生死和孙策的举动。仔细想想,孙策担心归担心,还不至于对一个江湖术士耿耿于怀。看于吉不顺眼,采取点监控措施也就完了,并不一定非要置其于死地。事实就是,促使孙策最终杀死于吉的不是孙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对于吉无限仰慕和顶礼膜拜的文武官员。换句话说,是东吴的臣子们将于吉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要为孙策推卸责任。这其中,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仔细揣摩,自然不难看出端倪。要说孙策,见到这个于神仙也属偶然。杀死于吉,也并非是最初的举动。也就在某一天,孙策召集众官在城楼上饮酒,就在喝得高兴的时候,却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这样的行为就很令人费解。按说身为手下之人,陪着自己的主公吃饭,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情,竟让他们争相撂下孙策,纷纷走掉呢。不是欺主之人,是断难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去见的这个人物极其重要且不同一般,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公。也或许在他们心中,孙策根本就不值一提,没有多少地位。且不论事实怎样,孙策肯定会这么想。果不其然,孙策很是生气,就问怎么回事,左右禀告:“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诸将皆往拜之。”孙策一听更加奇怪,起身凭栏观望,就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百姓男女,皆焚香伏道而拜之。”如此的场景,极大地刺激和伤害了孙策的内心自尊。身为江东之主,竟然比不上一个远来的道士。于是,孙策大怒,立即下令将于吉拿来问罪。要说这时的孙策,也只是恼怒而已。把于吉推上来之后,先是一顿斥责,接着就要推出去斩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是斩首,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而已。一来是为了挽回些面子,二来也可借此机会给自己的手下提个醒,不要忘记了身份。如果这时孙策左右有一个明白人,就应该随声附和,说一些“一个道士,信口胡言,大将军不必动怒”之类的话,孙策有了台阶下,又达到了震慑众人的目的,对于一个于吉是不会当真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82769.html
相关阅读: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