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真假假描写了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并且背后隐藏着辛酸的经历。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65542.html
相关阅读: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