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汉建立的蒙古汗帝国和之后的元朝,都是以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的,这一职位一般都是由太子兼任,但是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契丹王族耶律楚材担任,一次是年近30岁的汉族青年杨惟中担任。
杨惟中的父母在女真和蒙古的战乱中遇难了,他便被后来成为元太宗的窝阔台收养,现在虽然已经无法知道杨惟中被收养后受到了怎样的教育,但是《元史》说他“知读书,有胆略”,尤其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他担任过“通事”,也就是翻译,可见他至少熟悉两国以上的语言,他20岁时就奉命出使西域30多个国家,“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使这些国家都归顺了元朝,而且签订了有关的条约。
杨惟中出使硕果累累,深受太宗窝阔台的器重,当时就想重用他,等到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皇太子阔出带兵伐宋的时候,就“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使杨惟中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揽英才,建书院。杨惟中认为:“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使学者归往,相与讲明,庶乎其可。”于是他在枣阳、襄阳等地寻访儒、道、释、医、卜士等方面的名士,搜寻各种文化典籍尤其是伊、洛等学派的理学著作,然后都小心翼翼地送往燕京(今北京市)。次年,在燕京创办起元代第一家官办书院——太极书院,把搜寻到的典籍置于其中,请宋儒赵复、王粹等为师儒,“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从此,宋朝时兴起的理学在蒙古帝国统治的北方逐渐传播开来。杨惟中还十分重视活字印刷术的推行。北宋中期,杭州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杨惟中依仗政权的力量,组织各地的能工巧匠,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了许多书籍,燕京、平阳等地也发展成为北方的印刷业中心。杨惟中家就印过《四书》,时称杨中书版《四书》,为当时的教育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去世,耶律楚材辞职,杨惟中继任中书令,“以一相负天下”。他继承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殚精竭虑为朝廷谋划,尤其是他在整肃吏治上敢作敢为,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恣意横行,不依法办事,杨惟中前去查办,立即诛之。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卑鄙、残暴,祸害百姓,杨惟中到河南,招刘福训示,刘福害怕,装病不到,杨惟中命人设大梃(一种棍棒)于座前,派人再去传唤,并让人告诉他:如不奉命,军法从事。刘福不得已,在数十人的保护下来拜见,杨惟中毫不畏惧,手拿大梃把刘福打倒在地,刘福爬起来,杨惟中再次把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去,河南大治。四川、陕西一带,军帅骄奢淫逸、劳民伤财,尤其是郭千户,杀人夫,夺其妻,民愤极大,可又长期逍遥法外,杨惟中以宣慰使的身份来到四川,将其法办。百姓拍手称快,关中立刻秩序井然。杨惟中感慨地说:“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至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忽必烈率军进军南宋,杨惟中被任命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授予他很高的权力:“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正值用人之际,年仅54岁的杨惟中不幸在蔡州军营中去世。他“相三君,历事四朝,出入柄用者30年,天下畏其勇而怀其仁”(郝经《元中书令杨惟中神道碑》)。
半年后,忽必烈在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蓝旗)继位,他没有忘记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杨惟中,追谥他为忠肃公。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0741.html
相关阅读: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
笃哇
蒙哥征宋
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收到成吉思汗信即万里朝见
元太宗窝阔台简介,窝阔台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