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乃生家中有三个孩子,生活也不富裕,但对这四个知青非常热情,只要去蹭饭那胡萝卜稀饭管饱吃,热心肠的贺家人对他们从来没有过冷面孔。
管卫国(左)与贺乃生的合影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张又千,原题为:《老知青回忆插队生活:到队长家蹭胡萝卜稀饭》
插队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这群知青被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1968年11月,16岁的管卫国也跟随着这股潮流从南京市鼓楼区插队到淮安县仇桥公社三里大队一队。
到生产队长家中蹭饭胡萝卜稀饭管饱
“一开始我们四个男知青住在牛棚里,大半年后队里盖了一间小草房,便有了一个像样的住处,自己做饭吃。”管卫国说,因为都是有激情有斗志的年轻人,因此生活条件的落差和繁重的农活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新鲜感。
“刚开始干完农活后,会因为肩膀红肿疼得龇牙咧嘴,锻炼一年后我们就能挑起200斤的担子了,跟农民们干一样的活儿。”那时知青每人每个月配发4两食油,到年底4人能分500斤胡萝卜。“我们四个男知青对农村生活适应后也‘老油条’起来了,嘴馋了就到地里偷点黄瓜萝卜等,虽然经常被狗撵,但淳朴的农民并不责怪我们。”管卫国笑着说起这段往事。
四个男知青都正是吃壮饭的时候,可乡下的伙食比起城里还是寡淡得许多。分的粮油不够吃,几人就到民兵排长兼生产队长的贺乃生家中蹭饭。贺乃生家中有三个孩子,生活也不富裕,但对这四个知青非常热情,只要去蹭饭那胡萝卜稀饭管饱吃,热心肠的贺家人对他们从来没有过冷面孔。
三十人吃一条几十斤的大鱼插队生活苦中有乐
管卫国告诉记者,因为他工作出色,最终被生产队选为计分员兼会计。这样就与贺队长有了更多的接触,他欣赏队长忠厚又豪爽,队长喜欢他机灵认真,两个人很是投缘。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去队长家蹭饭的频率就更高了。
“有一年夏天,刚下过大雨,村子里的一片沼泽地积了很多水。那时候的水塘、田地里经常能看到鱼。擅长捕鱼的贺队长从沼泽里抓到了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鱼,热情地叫我们去他家里吃。”管卫国说,烧鱼要用油,但那时是计划供应,逢年过节的时候农民家才能分到点油。于是几个男知青就把各自手里的油全部拿出来,一起送到队长家里烧鱼。“那个年代条件都很艰苦,少有荤腥,几个知青和队长家人再加生产队20几人一共30多个人将装了四个脸盆的鱼肉吃得干干净净。现在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比不上那天的鱼肉吃在嘴里的香甜。”管卫国感慨道。
管卫国说,有一年队里稻秧不够,队长带着他和20多名队员到十几里远的外村去借秧苗。到地点后已经是半夜了,于是20多人就睡在露天晒场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开始安排人拔秧、挑秧,大家有条不紊地干着活,没人喊苦叫累,处得也很融洽。“那种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以及农民的吃苦精神一直在以后的工作中激励着我。”
步行送出十几里重逢南京中山陵拍下合影
1971年10月,管卫国从淮安县迁到宿迁县阎集公社新化大队。就要离开这片生活了三年的土地,管卫国心里充满了不舍,老队长的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出发那天,贺乃生步行十几里路将管卫国送到车桥镇坐车。一路上,贺队长像父亲一样叮嘱着管卫国,管卫国也回应着最敬爱的老队长,向他保证以后在生活上、工作上都要全力以赴,更要照顾好自己。“他送我上车后,一直没走,直到车子开动,他挥着手目送我离开他的视线。”说到这里,管卫国的声音沙哑了起来。
“1971年年底,我到了宿迁化肥厂上班。1972年又调到老农机厂工作。这期间与贺队长一直保持通信。”管卫国说,1975年冬天,贺队长说想到南京看看。他家那时在南京鼓楼区土方巷有座房子,便邀请贺队长到南京的家里住并约好了见面地点。两个忘年交的老朋友再度重逢非常高兴,一起游玩了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等景点。“我们一边兴致勃勃地游玩,一边回忆着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高兴又很感慨。”
“老队长说,我走后他一直很想念我,我又何尝不怀念那段时光和那些人呢?”管卫国说,在中山陵附近的灵谷寺,他与贺队长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几年后,因为贺乃生不识字通信很困难,再加双方生活与工作地点的变迁,他们的联系中断了。
现在,管卫国已经退休,家住在项里花园小区,他一直珍藏着这张合影照。抚摸着这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管卫国的眼里泪光在闪动。他说,插队时的那段岁月、那些人,他一直铭刻在心里,而与队长贺乃生的这段深厚感情,他永生难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4381.html
相关阅读: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