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法国就想到艳遇,见到法国人就觉得多情,听着叽里咕噜的法语好像说的都是我爱你。可大理也有艳遇、双子座也会泡妞、新疆口音的我爱你照样异域风情,我们为什么就给法国贴上了浪漫的标签呢?
所以壹读君(yiduiread)要说说,是什么让我们对法国人产生了这样一种独家印象?
不浪略漫的值班壹读君丨李秋韵
浪漫主义里浸泡出的“献殷勤”气质
法国人浪漫的名声不是近年来的事,魏源在《海国图志》里就曾经感情复杂地说:“(法国)国民最精神好礼,厚待远客,男女会集鼓舞,唯乐目前,不虑久远。危时敢作敢为,宁死不居人下。其女巧言如簧,甚悦人意,但不甚守礼。”——好像是有点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浪漫”的意思。
20世纪上半叶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不少革命志士将法国大革命作为蓝本,雄心勃勃地赴法留学,法国风土人情因此传得更广。那我们印象中法国人的浪漫到底是不是有章可循呢?
在法国,“浪漫”这个词说的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我们通常所说的“浪漫”更接近于法国人所说的“殷勤”:妙龄女子站在街边伸出手指,立马有男士上前递烟点烟,然后各自飘然而去。
浪漫主义(romantic)一词源于中世纪各国用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以骑士文学为代表,不可或缺的题材就是看不到摸不到得不到但可以为之献身的爱情。
在骑士文学盛行的法国,小说里宣扬必须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才能赢得贵妇人的爱情,“夫人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旨意”。这种用生命取悦心上人的习惯成为一种文明驱动力,对于民风野蛮的中世纪来说简直太高级也太不切实际了,这种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浪漫劲儿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破天荒只此一家。
骑士的浪漫在18世纪前后进一步得到传承和深化,变成革命者的浪漫。经过革命的动荡、国家的战争以及帝王统治的衰微,法国人日常谈论的话题落在文学改革和艺术创新上,卢梭挥着启蒙大旗为个性解放呐喊,雨果写下钟楼怪人的忠贞爱情,卢米埃尔发明了会动的图画——浪漫指向一种激情、一种率真、一种突破常规,也是一种革命性的举动。
贵妇人们广开沙龙,社会名流和文人学士在沙龙里众星捧月般围着她们彻夜长谈,文人和女人在一起聊天自然充当起男闺蜜的角色,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他们尤其喜欢讨论突破束缚的真爱,这对社会风尚产生了直接而广泛的影响,人们在爱情上找到了反传统的突破点。
△当时的这种沙龙以女性为中心
二战后社会地位提高的女性进一步要求婚姻爱情自由,与六十年代法国左派运动相撞还诞生了性解放这个日后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副产品,对法国的社会道德风气产生重大影响,坦率追求情情爱爱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
曾经的文化中心奠定了现在的bigger
古罗马花天酒地的传统和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塑造了享乐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传入近代法国后如鱼得水。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带动下,整个法国上流社会都过得极其精致并成为了奢侈消费的先行者。
法国的经济繁荣加上浪漫主义的熏陶,法国宫廷成为奢靡之地,路易十四穿的一件衣服上就有价值1400万法郎的金刚石。
△路易十四还是白丝高跟审美的祖师爷
在路易十四的影响下,奢华享受风靡一时,艺术品、美酒、烹饪、音乐等与享乐有关的领域都十分兴旺,手工业者的手艺在活跃的市场下被锻炼得举世无双。到1700年,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法兰西也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成为时髦风尚和艺术的中心,巴黎人引领着欧洲人民的品位以及消费新潮流,法国的绸缎、呢绒、珠宝等物甚至远销到加拿大和印度。
△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为孔德亲王行接见礼,整个场合就是一场时装秀
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留存到现今,映射在人们眼中的标签化作了波尔多葡萄酒、香奈儿五号、高级成衣定制、普罗旺斯薰衣草……这些“法国制造”的统一标签是“奢侈品”。大市场高利润的市场造就了高逼格的手工业,并成为世界各国有钱人的宠儿和没钱人的理想。
美国人带来了新气象
不同于拉丁民族狂放的激情,得益于深厚和多元的文化积淀、法国的浪漫呈现出一种贵族化倾向,浪漫的法国人手持高脚杯莞尔一笑说“你也看普鲁斯特吗”,而浪漫的拉丁人早已搂着陌生姑娘的腰跳起了热情的弗拉门戈。
更不同的是大西洋那边的美国人,民族多元、文化杂交、历史短暂、资源丰富、革命彻底,所有这些都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轻装上阵。追求为创业服务所需要的正视现实和追求实效价值观,立起功利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
法国则决然不同,尽管大众文化已经侵入世界角落,但法国的特殊文化渊源却使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如果说美国是纯正的大众文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那么法国则是大众文化的规避者和过滤者。法国的各个时期皆有令人瞩目的文化表现,这使其精英、高雅的观念顽固而强盛。二战后法国文化艺术中心地位旁落美国,但在今天依然坚持成为通俗文化中的孤岛,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质在提供了不少欧美互损的哏以外,也客观上加强着对方的存在感。
从上世纪30年代起,法国就开始在好莱坞电影中怒刷存在感,以法国为背景或夹杂浓重的法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数目都能办起一个展览了——大众通过电影感受在别处的生活,还有什么比气质如此不同的“浪漫”法国更好的素材呢?早在1920年代,美国的电影制片公司就开始着手拍一些有法国“气质”的场景,留到以后在不同的电影里循环利用,经济又环保。就更不用说现在各种电影在屏幕下方打上“一年后,法国”,但其实就是在美国某地搭了个景——去不去法国没关系,关键是故事就是要在法国发生。
这么说来,法国“浪漫”气质深入人心,还得谢谢它在文化上的对手美国。
浪漫不假,也别想太多
以上可能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法国人浪漫”的想法的原因,但法国人是不是真浪漫,比其他国家的人浪漫多少,这就很难科学地得出结论了。
有一种病叫“巴黎综合征”,还主要是日本人得。对欧美有热烈期望的日本人到了法国后可能会恶心、失眠、抽搐、满脑子负能量,这些不适都来源于真实法国与想象法国的反差过大。
这种崇尚异文化的心理是有例子有依据的,中世纪欧洲人觉得中国遍地是黄金,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十分向往莫须有的女儿国。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当我们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时就会对异文化产生一种理想化的期待,这种期待往往还暗含着对本文化的批评。恪守“秀分快”原则的中国人见到每天都要亲吻伴侣的法国人、每天上班八小时堵车四小时的北京人见到下班后钓鱼、随手给路边美女点烟的巴黎人,内心狂喊着浪漫,壹读君(yiduiread)也是很懂你的。
参考文献:
周星:《异文化间浪漫的“误读”》,《开放时代》,1993年第06期
郑?:《中国人对法国浪漫印象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浅析》,《参花》,2013年第16期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解读<简•爱>与<还乡>中的法国形象》,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培鑫:《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钱培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14年7月21日第012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3070.html
相关阅读: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