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
一、蕃客回回说
元代脱脱等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都没有为蒲寿庚立传;清末思想家魏源(1794-1857年)《元史新编》之《平宋功臣传》目录,只有蒲寿庚之名而没有正文。二十世纪的研究者都认定蒲寿庚是阿拉伯人汉化的后裔,这一点没有疑问。
记蒲寿庚血统世籍最早的是南宋?遗民郑思肖(福建连江人,1241-1318年)德?八年(应是祥兴七年之后一年,1280年)著的《心史?久久书?祭大宋忠臣文》,称蒲寿庚为蒲受?,说他的祖父是南番人。南番是唐宋时期对中国的南部以及南海(南洋)以至印度洋广大地区居民的泛称。
元?脱脱等《宋史》曰:“寿庚,西域人也。”明?何乔远(1558-1631年)《闽书》也说蒲寿庚先祖是西域人。西域,是从汉代开始至唐宋对中国西部以远诸国的泛称。
约1890年间,德国人希尔德指出:蒲寿庚的蒲字,是阿拉伯普通人名Abu(Abon)的音译,蒲寿庚之姓也是从此而来。阿拉伯人可称南番人,也可称西域人,视Abu一词,蒲寿庚为阿拉伯人则是可以肯定的。(转引自日本?桑原骘藏《蒲寿庚考?第三章?蒲寿庚之先世》)
南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1183-1234年)所著《?史?番禹海獠》载:“番禺(广州)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番人,本占城之贵人也。既浮海而遇风涛,惮于复返,乃请于其主,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岁益久,定居城中。……富甲盛一时。……余后北归。……言其富已不如曩日。……”宋时从南洋来中国的外国商人称海獠,又称舶獠,所以对阿拉伯商人也称海獠。岳珂说蒲姓为占城人,应是侨居在占城的阿拉伯商人。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唐时为交州,宋时为藩国。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于1912-1917年发表的《蒲寿庚考》说:“《?史》之蒲姓彼时为广东第一富豪,统理外国贸易;蒲寿庚之祖先富甲两广,总理诸番互市,两相对比,恐《?史》之蒲姓即寿庚之祖先”。“据《?史》蒲姓虽极豪华,而不久即败,寿庚父蒲开宗自广移泉,其与蒲姓之衰有关欤?”
南宋中后期,泉州港日益繁盛,逐渐超逾广州港。而蒲氏因 “家资益落”,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即举家自广州徙居泉州,定居临近泉州后渚港的法石乡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任安溪县主簿;绍定六年(1233年),为鼓励蒲氏的中外贸易活动,南宋政府赐“承节郎”的官衔。(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开宗》)
二、西蜀望族说
有研究者据泉州《蒲氏族谱》认为,蒲寿庚先世为西域系统,祖籍四川阆州,为蒲宗孟之后,父名蒲仕宾,出身西蜀望族,世代书香,官宦门弟,自四川迁至泉州。这是因为蒲寿庚“导元倾宋”,明代时蒲氏家族受到歧视和排斥,“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于是,《蒲氏族谱》修撰者编造了一世至六世的“光荣史”,对七世的蒲寿庚留一张空白进行回避。
海外贸易
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其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丰裕,经蒲寿庚的精心经理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
《宋史?瀛国公本纪》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条:“蒲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杨清江、陈苍松1987年编著的《福建市舶司人物录》载,宋自元?七年(1092年)至咸淳三年(1267年)的175年间,提举泉州市舶官员共104位。根据《福建通志》,蒲寿庚任提举泉州舶司是在淳?十年(1250年),到淳?十二年(1252年)换为扬瑾,直到南宋末年也没有蒲寿庚的名字。因此实际上蒲寿庚只做了三年不足的提举市舶使,这也符合地方官员在任三年一轮换的宋代官制。但不管其任提举泉州市舶司或离职,均能“擅番舶利者三十年”,可见蒲寿庚势力之强大。
南宋时,南海海寇猖獗。《泉州府志?纪兵》载,南宋期间,泉州共发生海寇犯泉事件六起(不含山寇剧盗),而《福建通志》记八起,两书最后一起海寇犯泉都在咸淳十年(1274年)。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寿?》)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泉州府志?拾遗》记:“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其弟寿庚以互市,至咸淳末击海寇有功,寿庚历官至(福建)招抚使……” 沈瑜庆、陈衍纂《福建通志》曰:“咸淳十年(1274年),海贼寇泉州境,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击退之。”泉州学者吴幼雄据《宋史?瀛国公度宗本纪》考证,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时,福建安抚使是赵顺孙,可知蒲寿庚之任福建安抚使应在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以后。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5》:“蒲寿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过一亡命匹夫耳。寿庚以鹰犬微功,过假之以禄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抚使。……”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舶,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诞香、胡椒等。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蒲寿庚拥有多少海舶?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部抢走的海船就有二千艘。
南宋?德?元年(1275年)三月,即蒲寿庚受任为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后不久,蒲寿庚参与了一场反抗宋廷的战争。时右丞相陈宜中为迁都事,杀殿前指挥使韩震,引起殿前司左翼军兵叛。左翼军统领夏?(泉州人)联合蒲寿庚,连续挫败宋军,取得瑞安(温州)、温陵(泉州)、三阳(潮州)大捷 。(参见《元史?董文炳传》)
导元倾宋,叛宋仕元
至元十三年即德?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元军善于陆战而短于海战,闻蒲寿庚老于海事,拥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寿庚,既能严重削弱残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给残宋毁灭性打击。在元军攻临安之前,元军统帅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抚蒲寿庚、蒲寿?兄弟未果。
德?二年(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入闽,欲图恢复。五月,赵?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1276年)。他们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因此任命蒲寿庚为闽广招抚使,兼“主市舶”,赋予更大的权力。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导元倾宋
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并冀得蒲寿?、蒲寿庚兄弟之助,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及卫王赵◇、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元?至正间(1341?1368年)泉州释大圭《筑城曲》写道:“吾闻金汤生◇枢,为国不在城有无。君不见泉州闭城不纳宋天子,当时有城乃如此。”
明?何乔远《闽书》记:“景炎入海,航泉州港,分淮兵二千五百人,命寿庚将舟以从。寿庚闭门拒命,与州司马田真子上表降元。”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宋幼主过泉州,宋宗室欲应之,守郡者蒲寿庚闭门不纳。”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以上资料,对于景炎帝至泉州一事,或说蒲寿庚“闭门不纳”、“闭门拒命”,或说“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因此,宋军改泊泉州外渚獭窟。宋军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蒲寿庚怒,派亲信孙胜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军。
元?至元十三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初八(公历1277年元月),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泉州府志》转引《方舆纪要》:“宋?蒲寿庚据郡降元。”张世杰只得护送端宗匆遽移粤,经漳州趋潮阳。临行,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寿庚的降元,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地方精英集团在支持他。他们对当地的政治和防务,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
蒲寿庚降元,以所拥有的海舶交元军进攻残余宋师。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蒲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许。元廷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据杨清江、陈苍松《福建市舶司人物录》考证,蒲寿庚在元?至元十三年也只做了一年市舶提举,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换为忙古带。)
尽杀南外宗室
蒲寿庚降元后,尽杀南外宗室和,此事应是事实,但资料上对其时间和细节的记载却有些不同。
一说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潮州从海上回军攻泉州城时。
明?何乔远《闽书》记:“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自海上回军攻城,寿庚遣其党孙胜夫诣杭求唆都援兵,自与尤永贤、王与、金泳协谋拒守,尽杀淮军、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解去。”
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记:“及张世杰回军攻城,宗室又欲应之。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城守事,酒中尽杀之。”
郑思肖《心史》:“(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闻张少保至,宗子纠集万余人出迎王师。叛臣蒲受?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一说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端宗赵?至泉时。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闽书》云:蒲寿庚“尽杀准军、宗子之在城者。”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云:“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但蒲寿庚究竟杀了多少人,历史资料说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孙赵由在元末完成的《?源图谱》中说:“……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为其(蒲寿庚)害。”
郑思肖《心史》说:“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永春云台赵氏族谱》记杀五千余人 。
赵氏《南外天源族谱》记杀三千人 。
《宋史》说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纪兵》说:“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
日本?桑原氏《蒲寿庚考》引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尽杀宗室千余人……此当仅为男子能执武器者。”
据王寒枫《关于蒲寿庚几个问题的探讨》考证,估计蒲寿庚大概屠杀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绍定间[1228?1233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大夫不知数。
仕元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于泉州设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谒见元世祖时说:“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捍海寇(指南宋残余势力),诱诸蛮臣服。”这正是元朝统治者重用蒲寿庚之用意。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蒲寿庚任镇国上将军、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因张世杰回师围城,没有赴任)。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南宋?张世杰从潮州回师泉州,“欲得蒲寿庚而甘心”,与义军陈吊眼、畲族许夫人等协力讨蒲寿庚,声势浩大。这是一场关系到蒲氏及其家族命运的生死决战,但当时元军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单薄,城内又有宋朝遗民内应,形势对蒲寿庚极其不利。蒲寿庚一方面派遣孙胜夫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与尤永贤、王与、金泳等部将“协谋拒守”,“晨夜血战”。十月,张世杰围泉州城70多天(首尾3个月)后,因元?元帅唆都等来援,被迫解泉州围南撤,复返广东。这场保卫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残宋的士气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闽南地区反复拉锯的局面,巩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统治。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蒲寿庚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八月,蒲寿庚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
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蒲寿庚的舟师奉旨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会追二王”,张世杰遗于崖山,幼主祥兴帝赴海死,宋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蒲寿庚任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
蒲寿庚对那些虽然怀旧但没有参与抗元斗争的宋朝故臣颇注意笼络。如推举原吉安知州庄弥邵、原刑部郎中庄弥大分别为肇庆路治中和广州路治中;对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来也不再追究,甚至还授录为官。这种策略对稳定局势、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蒲寿庚於宋元转变之际,显赫一时,其子孙在元朝,亦颇得志。按蒲寿庚三子:师文(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师文》)、师斯、均文。师文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尝兼任提举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袭职,官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师斯子崇谟,官至行省平章政事。
宋蒙战争中的作为
13世纪初,其家迁至泉州。《闽书》载:咸淳十年(1274),与其兄寿晟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宋幼主赵呈逃至福州即位,希冀依赖蒲寿庚的海上武装,凭借广东和福建抗元。景炎元年(1276)授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同年十一月,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并杀宋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约3000人。于十二月蒲寿庚正式叛变降元。降元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至元十四年(1277)“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元史》卷10)。蒲寿庚以其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其在海外诸国穆斯林海商中的威望,积极恢复和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至元十四年(1277),泉州市舶司恢复。翌年8月,元世祖通过蒲寿庚等人向海外各国宣布了元朝欢迎并保护通商贸易的政策。次年即有占城(越南)、马八儿(印度半岛东部之伊斯兰教国)等国的使臣和舶商来泉州。蒲寿庚提倡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经商,曾对元初黩武海外的政策进行劝阻。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为征服日本,命造战船600艘,其中泉州负责200艘。至元十八年(1281),蒲寿庚奏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免遭战火毁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得以继续发展,为泉州港在元代成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奠定了基础,也为泉州伊斯兰教黄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贡献
蒲寿庚在宋元鼎革之际,导元倾宋,叛宋仕元,主观上是为着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客观上使泉州港得以幸免战争创伤。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福建左丞蒲寿庚上奏元廷:“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朝廷下令停止建造。
元代泉州港在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年就开港,进而达到极盛,这有蒲寿庚的一份功劳。 蒲寿庚对元代海外贸易制度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诏唆都、蒲寿庚:“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元史?卷十》)。并任命唆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
元世祖把招谕南海诸国的重任委寄予唆都和蒲寿庚。但唆都昧于海外交通和南海风物,主要得靠蒲氏。秉承元世祖旨意,福建行省派遣蒲寿庚长子、正奉大夫工部尚书海外诸蕃宣慰使蒲师文和蒲寿庚亲信孙胜夫、尤永贤等人“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氏亲信参加。尽管蒲寿庚没有亲自出使,但起了筹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蒲师文等人的出使,借助了蒲寿庚“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
又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又派蒲寿庚部下尤永贤招谕南毗国,“占城、马八儿诸国遣使”来华,其他国家(地区)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
通过招谕活动,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蒸蒸日上,在元代出现了鼎盛的局面,跃居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称名扬四海。蒲寿庚同时代人庄弥邵这样描述泉州港的盛况:“泉本海隅偏藩,世祖皇帝混一区宇,所以重其镇也。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府志?卷十一》)。
蒲寿庚的另一贡献是促成元世祖忽必烈对妈祖的加封。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这与元朝急于恢复海外贸易和元?舟师击灭南宋残部有关,这是应蒲寿庚奏封而决定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6057.html
相关阅读:元太宗窝阔台简介,窝阔台是怎么死的?
笃哇
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
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收到成吉思汗信即万里朝见
蒙哥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