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历史揭秘:契丹族为何未能在五代时期夺取中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五代十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王朝,为实现其“广土众民之志”,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和掠夺。经过历代契丹统治者的征战,其境“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①尽管历代契丹统治者都对中原虎视眈眈,耶律德光甚至乘灭亡后晋之势,一度占领了中原政权的中心大梁,最后还是被迫放弃,回到草原。目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是契丹的残暴杀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迫使耶律德光不得不撤离。②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本文拟以947年耶律德光南征中原失败,分析契丹自身存在的缺陷,探讨当时契丹未能统一中原的原因。

  一、契丹政权政治思想不成熟

  从草原民族发展历史看,契丹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以前匈奴、鲜卑等民族都曾逐鹿中原。在契丹之后,女真、蒙古、满族等相继南下,并入主中原与汉民族轮流执掌江山。契丹民族南下之所以没能确立在中原的统治,主要在其政治组织和社会思想等方面还不成熟,他既没有摆脱落后的旧习俗,又缺少成功的经验。

  自阿保机建国以来,契丹统治者常有觊觎中原之心,往往插手中原割据势力间的冲突,从中渔利。936年,耶律德光扶持石敬瑭取代后唐,不但使后晋成为契丹的附庸,而且直接占据了燕云十六州。942年,石重贵继位,不顾国力尚弱,有心摆脱藩臣地位,对契丹称孙不称臣。从944年起,耶律德光屡次大举攻晋。但直到灭亡后晋,耶律德光也并没有做好统一中原的政治和思想准备。

  首先,在进入大梁前,耶律德光对统治中原的方式并无既有方案。按以往的经验,面对双方人口和经济文化悬殊的差距,往往只能扶植傀儡政权来间接地统治中原。在战争之初,耶律德光就委以赵延寿经略中国,曰:“若得之,当立汝为帝。”又常指延寿谓晋人曰:“此汝主也”①;在与杜重威的大军决战时,耶律德光又以帝位为诱饵,对他说:“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②这些言行不能一概视作耶律德光的权谋之术,否则后来赵延寿也不敢求立为太子,一再试探耶律德光能否兑现其诺言。如何对中原进行治理,其实他并没有既定的方案。进入大梁后,耶律德光在皇宫接受百官参拜时,曾对身边的侍臣说:“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他还征询后晋降臣的意见,“欲择一人君之”。③这些言行反映了耶律德光受传统的中国“华夷观”的束缚,自认夷狄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表明此时他对称帝中原仍缺乏信心。后晋的降臣们奉承道“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耶律德光在众口一词的吹捧声中,自我膨胀起来,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是“人心所向,天命所归”。于是耶律德光决定对中原实行直接统治,改元“大同”,国号“大辽”。对征服后的中原,耶律德光表现得过于骄傲和自负,声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④。

  其次,进入大梁后,耶律德光墨守陈规,没有顺应形势的发展,对契丹落后的旧制度进行改进,最终错失良机。针对契丹诸将如萧翰、耶律郎五、麻答等肆意杀掠的暴行,张砺曾向耶律德光进言:“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然而,耶律德光当时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在北返草原途中,耶律德光亲眼目睹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和中原人民的反抗,才反省道:“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在向李胡介绍军情时,他认为:“所在盗贼屯结,土功不息,馈饷非时,民不堪命。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事情远非耶律德光所说的如此简单。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贵族仍然深受传统的华夷观念的束缚,往往以“夷狄”自居,没有信心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夷狄”既然不是中原“正统”的主人,自然就没有必要爱护这块土地上的子民,而专以劫掠财富为乐事。这种思想上的认识导致耶律德光根本无心改革契丹陋习。史载“契丹主(耶律德光)广受四方贡献,大纵酒作乐,每谓晋臣曰‘中国事,我皆知之,吾国事,汝曹不知也。’赵延寿请给上国兵廪食,契丹主曰‘吾国无此法。’”

  二、新旧势力分歧的牵制

  契丹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契丹王朝发展的一个痼疾,几乎贯穿于契丹王朝的始终。史载:“自太祖之世,刺葛、安端首倡祸乱,……李胡而下,宗王反侧,无代无之,辽之内难,与国始终。”⑨而在契丹王朝的前期,最尖锐的是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契丹贵族中改革和守旧的斗争。关于契丹王朝初期的社会性质,陈述先生在《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中指出:“阿保机的汗国(帝国)是以奴隶占有为基础的各部落联合”。在辽圣宗完成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之前,契丹仍处于奴隶制的发展阶段。虽然契丹占领渤海国,耶律德光时又得到幽、云等十六州,增加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的可能性,但是顽固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还十分强大,他们竭力维护既得利益。灭晋战争并未赢得契丹贵族的一致支持,始终受到以述律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草原本位主张的掣肘。

  在南征中原的时机、方式和目标上,新旧两派势力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以述律太后为代表的一部分契丹贵族对中原的兴趣仅在于掠夺财物和奴隶上,并无意将中原纳入契丹王朝的版图。相反,耶律德光继位后,思想有了一定的转变,占有中原的欲望也日渐增长,因而在这一问题上,与述律太后产生了深刻矛盾。

  但是927年曲阳之战的失败使耶律德光南下的野心受挫,他只得谨慎地考虑述律太后的意见,甚至欣然接受她的要求,册封其弟李胡为拥有皇位继承权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从而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直到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才借助神人托梦来说服述律太后:“吾尝梦石郎召我,而使者果至,岂非天邪!”援晋灭唐战争大获全胜后,由于耶律德光感到中原人民会反抗异族的奴役,契丹进行直接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让他成为契丹的藩属。石敬瑭甘当儿皇帝,割让幽、云等十六州,并向契丹纳贡。耶律德光威望得到空前提高,对保守派的斗争处于上风。

  后来,耶律重光与石重贵结怨,连岁入寇中原,后晋疲于奔命,契丹人畜亦多死,反对战争的声浪也此起彼伏。述律太后极力反对南征,“汉儿何得一向眠!自古但闻汉和蕃,未闻蕃和汉。汉儿果能回意,我亦何惜与和!”耶律德光进入大梁后,曾对李崧等人说:“向使晋使再来,则南北不战矣。”可见述律太后虽然没能成功阻止耶律德光,但也给契丹的南征留下影响。由于有后顾之忧,当耶律德光面临困境时,就无法一心一意克服困难,而是急于“归省太后”,甚至感叹“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入中国,心常不快,若得复吾本土,死亦无恨。”

  当耶律德光遗体运回草原,述律太后不哭,且说:“待诸部宁一如初,则葬汝矣。”这一方面反映了她对违背她意愿的南征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皇位继承斗争做准备。当初阿保机去世时,述律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利用殉葬风俗杀死太祖亲信,前后所杀者以百数。述律太后又排斥了主张契丹封建化的皇太子耶律倍,册立当时政治上倾向于自己的耶律德光为帝,并杀害或拘禁了大批同情耶律倍的契丹贵族。因此当耶律德光死于征战时,南征的契丹将领都担心述律太后大肆杀戮,危及自己。被述律太后所杀的契丹贵族的子孙一直心怀不满,也欲借此机会复仇。于是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被南征诸将拥立为帝,即辽世宗。述律太后偏爱幼子李胡,加之与耶律阮政见分歧,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调派军队南下讨伐。耶律阮与述律太后为争夺契丹政权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留守中原的契丹军队也发生了动摇,匆匆北还草原。

  虽然此后耶律阮在同述律太后的斗争中取了胜利,但是经过连年战争的契丹,人民疲惫,财政匮乏,南征中原不得人心。守旧派契丹贵族更是对耶律阮十分不满,谋杀行刺事件不断发生,史载“帝慕中华风俗,多用晋臣,而荒于酒色,侮辱宰执,由是国人不附,诸部数叛。兴兵追讨,故数年不暇南征。”此时中原的政局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951年正月,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政权,国势日益强大。北汉刘崇约耶律阮南下,合击后周。但契丹内部发生了叛乱,叛乱被镇压后,耶律阮被杀,继位的辽穆宗“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契丹又一次丧失了入主中原的时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6033.html

相关阅读: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史上第一美女间谍:西施光复越国后的凄惨遭遇
“玉体横陈”的典故来自哪里?原来说的是冯小怜
古代历史上的美女经济:西施“卖相”造福国库
夫差 商鞅:历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