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向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武术,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穆斯林武术的主要项目,有散打、长兵、短兵、拳术,包括对练、器械、拳术等几十种。所练项目既有中华武术的共同特色,也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民族特色。
器械,除习练刀、枪、剑、戟、棍、鞭、锤、钩、铲、斧等一般器械外,穆斯林练的杆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在汉族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750克。据武术家口传,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穆斯林民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脱胎衍化而成。阿里剑,双尖双刃,尖处宽于把柄处,剑身两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据传此剑原名“祖勒飞卡尔”,是第四大哈里发阿里配用之兵器。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民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
拳术,穆斯林喜练查拳、弹腿、腿拳、华拳、洪拳、炮拳、黄鹰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等。其中十路查拳、三路腿拳、十趟弹腿、心意六合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所谓“回回拳”、“教门拳”之称,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俗谚。查拳问世始于明中叶,至清末已臻完善,这与整个回族武术史是一致的,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查拳招法飘逸,姿式优美,套路环环相扣,以弹腿立门户,十趟弹腿十路拳,每路拳都套着弹腿的用法,跑、走、飞、打,变化起来,十路拳可成五十多路,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此外,如八极拳、通臂劈摇拳、关东拳以及明末广为流传的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创始人均为回民。这些拳术均为其劲力别致、技法丰富、风格独特而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回族穆斯林的拳术史,大约可追溯到明中叶。回族武术由明中期萌芽,经明、清两代不断丰富,逐渐发展而成。
历史沿革
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部队中,拥有一批穆斯林将领。正是依靠这些能征善战的穆斯林为骨干,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故有明初“十大回回保国”的说法。这些人武艺超群,英勇善战,自不待言,但似乎尚不足以构成今日回族武术之源头,未有自立门户的武术流派问世。到了明中期,回回拳术脱颖而出,这就是著名的查拳。查拳的创始人名叫查密尔,西域(新疆)人氏,系一有志青年。明中期应皇帝诏,东征倭寇,途经山东冠县张尹庄时身染伤寒,住在一户回民家,受到精心医护。痊愈后,查密尔传拳术一套,以表谢意。当地穆斯林遂称此拳为查拳,用来纪念他的创始人查密尔。从此以后,查拳便从冠县沿传下来,发展到各地回胞之中,冠县亦被人称作查拳的故乡。
明末因民武术已较为普遍并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围陈州,有清真寺掌教率300多名会武回民组成清真营;另据明史记载,明末有“老回回”马守应为首的回民部队参加起义军。这都是当时回民武术普遍流行的证明。据武术家传,心意六伤口拳的前身“动物拳十大形”,明末也已问世并广为流传。
清代,中国穆斯林备遭歧视、欺压和血腥屠杀,因此不断爆发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他们意识到,要卫族、卫教,就须有强健体魄。于是穆斯林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得到培养和锻炼,各地清真寺内纷纷设立习武场,每日晨昏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武弄棒,探究武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回民武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回民武术大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0371.html
相关阅读:瑶族长鼓舞是怎样的舞蹈?瑶族长鼓舞简介
历史上的古代人为何不会“走”呢?
京族人春节怎么过的?京族人的春节有什么活动
佤族饮食 佤族人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吃啥
傣族文学 傣族的民间文学是如何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