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铸剑大师干将原是吴国的战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五代十国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翻开吴越春秋的历史,说到铸剑高手的,欧冶子、干将、莫邪三人而已。欧冶子是越人,专诸刺王僚的鱼肠剑,就是他的作品。干将、莫邪是吴人,据说与欧冶子同出师门。在春秋时代,吴人和越人的铸剑技术是全国领先的,即便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首屈一指。

文章还刚开头,疑惑已经出现了:欧冶子、干将、莫邪,同为铸剑高手,为什么欧冶称“子”,而干将、莫邪不叫“干将子”或“莫邪子”呢?

“子”,在春秋时代表示身份崇高。钱穆说:“晋、齐、鲁、卫之执政官皆称‘子’。其后,学者称‘子’,如孔子。又后,学者之门人亦称‘子’,如曾子。”(钱穆《国史大纲》)欧冶能够冠以“子”的美称,显然,他在越国享受到了高级别的政治待遇,而干将、莫邪却没有。

为什么?

干将是吴国的俘虏,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干将本来是干(也写作邗)国人。干国是江淮间的小国,在扬州一带,世产工匠。吴国灭掉干国后,它的大部分工匠转为了吴人,称吴干,就是“在吴的干人”,有点双重国籍的意思。另有一部分工匠投奔了越国,被称为越干。所以吴国和越国都善于制造兵器,其基本队伍,就是这支干国的工匠。《战国策·赵策》有记载说,“吴干之剑”,不光能断牛马,连铜脸盆也一斩两段。称赞的就是干国工匠和干国工匠的作品。

将俘获的干国工匠为我所用,用来铸造大批的兵器,可能也是吴国吞并干国的目的。所谓干将,最初也许就叫“干匠”,将与匠,本来就是同音的。因此,我们还可以更加大胆地设想:干将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因为凡干国来的工匠,都可以叫“干将”的。后来,其中的一个“干将”,因为手艺特出,渐渐地,“ 干将”成了他独占的的名字了。

现代人来重叙“干将、莫邪”的故事,其实真是很难。因为干将、莫邪属于工匠阶级,有一点记载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可惜的是,从文献夹缝中留存的这些许文字,尚且有很大的篇幅带点迷信与荒诞,从而又将真实的记录淹没在假想中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当初记述干将、莫邪故事的,离干将、莫邪的时代已经有些年份了,就拿比较早的收集、记叙“干将、莫邪”故事的《吴越春秋》而言,间隔干将的时代也已过了五百多年,那可是口传历史的年代,简陋的远古文明不可能为现代人留得更多。

据现代史家的研究,吴国出于扩军备战的需要,储备的兵力达到20 万。可以想见,它需要多少工匠来制造武器,其匠作的头头当为干将、莫邪。大概他们俩也略有分工,干将在匠门外主持铸剑,当年称为干将门,规模一定不小。而莫邪在常熟主持铸剑,其地称为莫邪城,又称剑城,就是现在的莫城。

吴国高超的铸剑技术,与它的兵种有关。北方平原擅用战车,而南方军士以步战见长,而剑是步兵的利器。吴国还有一项绝活,铸戈。戈是能刺能钩的长兵器,对付北方的战车更是妙不可言。“操吴戈兮披犀甲”,这是屈原的歌辞。吴戈,当是铜戈兵器中最精良的。

值得自豪的是,文献所记的先秦铸剑名师,都是吴越之民;文献所记的先秦宝剑,都是吴越所产。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其剑身上的暗纹,至今仍是世界科技考古学者苦思冥想的难题。现在,先秦宝剑的防锈防腐蚀技术解密了,原来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美国掌握这种技术已经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德国早一些,是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发明并获得专利,而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了,从而使老外们大惑不解。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个毛病,重文学而轻科技。但《吴越春秋》留下的“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却让史家们大为兴奋,这说明干将、莫邪已经掌握了用鼓风提高炉温的技术,懂得了炭的燃烧温度比其他燃料高。

干将、莫邪“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成的这对阴阳剑,阴剑献给了吴王阖闾,另一柄阳剑瞒着藏着没有献出去,留在了干将身边,后不知所终。这个传说也透出一丝消息,说明干将对吴王阖闾是不大满意的,其原因,怕也与干将的俘虏身份有关。或者,干将因为没有得到“子”的称号而有所抱怨。

干将、莫邪作为铸剑大师,活动的半径还蛮大的。其踪迹一直延伸到安徽芜湖的赤铸山。而浙江的莫干山,分明得名于干将、莫邪的名字各取一字。现在,莫干山上,还有剑池、试剑石诸古迹,倒是与虎丘相仿佛的,也许虎丘也曾经炼过剑。另据考古发现,春秋晚期,吴国已经有了铁器,有实物为证,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越绝书》上也有欧冶子、干将作“铁剑三枚”的记录,所以我们苏州已故的古史专家顾颉刚先生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教授(注)都相信干将练铁之说。铁器的使用,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而进入了战国时代,从此,中国历史掀起了悠久而波澜壮阔的一页。这个休止符号点在苏州,当是干将、莫邪的功劳,也是苏州的光荣。苏州将以“干将练铁”的世界之最而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

1953年春,顾颉刚先生与省图书馆的沈勤庐先生曾到相门外寻找过干将墓,干将墓没找到,却找到了欧冶庙,当地人叫它欧老爷庙。而据南宋《中吴纪闻》载,苏州人有一种迷信说,用干将墓土做灶头,没有蟑螂和灶鸡的。所以,怕在800年前,干将墓就被喜欢干将的苏州人刨回家了。

自汉代以来,就有学者认为莫邪不是剑,而是戟。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注《汉书》的臣瓒、注《文选》的李善及注《说文解字》的段玉裁等,都认为"莫邪"是戟。《说文解字》:“镆,镆?,大戟也”。镆?这个词,分明就是莫邪加了个金字榜。

《越绝书》引楚王的话说,“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出,天下未尝有”。就没有说到莫邪。这只能说明莫邪在“干将、莫邪”的组合中,处于次要的地位,倒有点妻子的味道。那时,已经男尊女卑了?但何以吴王阖闾又让一个女人独挡一面铸剑,而且以一个女人的名字来命名剑,这就很值得回味。就此而言,又觉得女人并不卑啊?!

根据《越绝书》上的说法,莫邪是欧冶子之女。而《吴越春秋》上说“莫邪,干将之妻也”。如果真是这样,那欧冶家族分明统治了整个吴越的铸剑业。当然,《吴越春秋》以及比它成书更晚的《越绝书》本身,杂合着正史、传说和想象中的材料。按现代历史学的标准来看,它更接近于一部历史演义。更何况,人的思维和民间传说,是很容易从阴阳剑而联想到雌雄,进而联想到男女。

干将、莫邪留给苏州人的,将永远是个无尽的谜。这个谜,已存在2500年了,它仍将谜下去,也许,虎丘山下的阖闾墓一旦打开,会有一个结果的,因为传说中的莫邪剑,正陪葬在墓中。(2600字)

注: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93856.html

相关阅读:夫差 商鞅:历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体横陈”的典故来自哪里?原来说的是冯小怜
史上第一美女间谍:西施光复越国后的凄惨遭遇
古代历史上的美女经济:西施“卖相”造福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