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植廷晓却不愿坐以待毙,一再劝说郭崇岳迎战宋军。开宝四年二月四日,南汉军与宋军终于摆开作战阵势。植廷晓率领前锋部队据水而阵,郭崇岳担任后援。开战不久,南汉军前锋挡不住渡水来攻的宋军,植廷晓兵败身亡;郭崇岳退回营地,继续坚壁自守。南汉军依靠用竹木建筑的栅头以自保,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被宋军所利用。潘美等组织了几千名丁夫,每人手持两把未点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来到栅头周围。在夜幕逐渐笼罩大地之时,骤然间万炬俱发,火光四起,南汉的军营变成一片火海。对手慌乱无措之际,宋军全线出击,大败南汉军,郭崇岳也在混战中丧命。开宝四年二月五日,宋军兵临广州城下。刘?遣使军前求和不被接纳,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夺,只好“素衣白马”,出城投降。宋初岭南战争至此基本结束。不久,南汉残余势力也被消灭,宋朝统一了整个岭南。宋军的胜利,不但由于精心谋划、兵勇将强,也因为对手太弱,不堪一击。二、刘?为何不肯称臣南汉皇帝刘?不肯称臣,桀骜不驯,是宋太祖发动岭南战争的导火线。岭南战幕拉开时,南方不属于宋朝的地区有两大块,一是南唐、吴越等臣属宋朝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二是南汉管辖下坚持不肯臣服宋朝的岭南地区。宋朝大将潘美等早已布兵湖南,随时可以突入岭南。不久前,宋太祖亲征北汉无功而返,说明北汉暂时无法控制。因此,南汉是宋朝当时最适宜的打击目标。刘?为何如此不留后路,自求速亡?是他昏庸无知、不顾后果,还是别有原因?如果南汉皇帝听从劝告,臣服宋朝,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刘?作为一国之君确实非常不称职。在宋朝立国和发动统一战争时,刘?没有采取措施自立自强,相反,他的一系列国内政策导致南汉国的进一步腐败和衰微。他委政宦官、巫祝,自己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听信谗言,剪除忠良;在宋军大兵压境的关头,还苛待守边将士,自毁长城。但刘?昏暴而不弱智,在某些方面不乏灵活机巧、审时度势的能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一月,宋太宗为即将出征北汉的将领设宴饯行。刘?几年前国破就擒,被解送京师,此时与座其间。他不失时机地取悦皇帝:“朝廷威灵及远,四方?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太宗大喜,“赏赐甚厚”。李煜劝刘?向太祖称臣的最后一封信中,三次提到刘?的“忿”:“足下非有不得已之事,与不可易之谋,殆一时之忿而已。”“愿修祖宗之谋,以寻中国之好。荡无益之忿,息不急之争”。“遏天下之兵锋,俟贵国之嘉问,则大国之义,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韵⒁印!?刘“忿”的是什么,信中语焉不详,目前只能依靠一些零星记载分析推断。开宝三年,宋朝建立不过10年,比年轻的刘?在位时间还短;赵氏篡周,绝了后周的国祚,与岭南刘氏并无“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之类的渊源。刘?之忿最有可能和宋军与南汉军在湖南的领土争夺有关。乾德元年(963年)三到八月间,南汉军队多次入侵宋朝在湖南的地盘桂阳和江华,被宋将潘美等一一打退。乾德二年(964年)九月,丁德裕、潘美、尹崇珂等率兵夺取南汉控制下的郴州,杀死南汉将领陆光图和暨彦?。但若权衡利弊,损失若干州县、几位将领,比起国破家亡毕竟小事一桩。可见,刘?对宋朝的怨恨未必是他不肯称臣的真正原因。李煜的书信洋洋两千言,一再规劝刘?称臣避祸,但他绕开了一个实质性问题:南平国祚何以不保?宋朝建国之初,南平统治者便已称臣奉贡,此后一直毕恭毕敬,任其驱使,唯恐稍有差池。但没多久,宋太祖借征讨湖南张文表过道南平之机,把南平地盘也给收了。南平政权覆灭在即,国主高继冲却以为“吾家累岁奉朝廷,必无此事尔”。而湖南的周保权,原先因受张文表威胁而请兵宋朝;但张文表既已成擒被杀,宋军仍继续南下,他的领地统统成为宋军的战利品。这两件事清楚地表明,宋太祖真正在乎的是扩大疆域而不是增加藩国;讲的是权谋而不是信义;卑躬屈膝者软化不了他统一全国的决心。周保权是刘?的近邻、李煜的附庸。两位国主对上述情形可能不详细节,却不会全然无知。李煜信中关于宋朝“大朝之心,非有唯利之贪,盖怒人之不宾而已”,未必不是有意撒谎。了解这个背景,我们对于刘?接到李煜信后的怒气冲冲就不会感到困惑不解了。通观整个统一战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宋太祖一直在寻找出兵的借口。事实上,几年前宋太祖就为征讨南汉找好借口。开宝元年(968年)九月,宋太祖见到被俘的南汉宦官余延业。太祖听余延业介绍南汉几代国主奢侈残酷的情形后,当即表示:“吾当救此一方之民。” 因此,只要太祖下了决心,南汉怎能避祸?刘?的行为对应了所谓“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的消极人生哲学。南汉国灭之后不及五年,南唐随之终结。刘?在兵临城下之前拒不肯臣服宋朝,实际上并不十分愚蠢。
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军事政治统一中国后,随即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策开启了经济文化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汉武帝独尊儒术,知识界开始普遍接受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隋唐时期创始的科举取仕制度,把大批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送上统治阶层。隋唐几百年统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大一统观念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一统中华成为人们心目中治乱兴衰的灵丹妙药和必然归宿。在分裂割据的纷乱里,军事力量强大的王朝往往成为一统天下的符号,多数对手则闻风丧胆,失去了勇气和力量。中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比较大。这是大一统观念的温床。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比南方人体魄高大魁梧。当时军队使用的还是弩、弓、箭、刀、矛等冷兵器,高大魁梧的士兵在战争中自然占据优势;北方军队在和游牧部族的作战中,也锻炼了自己的骑兵。因此,中原统治者与南方统治者相比,不但具有很强的统治全国的野心;还比较容易拥有强大的军队。南方政权在强大的中原政权面前的弱势心态早已形成。宋军承接中原政权后周的军威,打了不少漂亮仗;对后周宿将李筠的战斗,“挫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宋军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南方对手普遍感到畏惧和气馁,预感赵宋王朝行将统一中国。乾德元年二月,后蜀官员孙光宪对蜀主孟昶说:“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圣宋受命,凡所措置,规模益宏远。今伐文表,如以山压卵尔。”南汉大臣邵廷?也一再告诫刘?:“汉承唐乱,居此五十余年,幸中国多故,干戈不及,而汉益骄于无事。今兵不识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夫天下乱久矣,乱久必治。今闻真主已出,将尽有海内,其势非一天下不能已。”这是南方各国无一具有抵抗宋军坚定信念的心理基础。刘?在宋朝大兵压境前后,既不称臣奉贡,又不倾力加强防卫。他对这些行动显然不抱多大希望。他心存侥幸,期盼宋朝主动停止对岭南或岭南的部分地区的进军,同时做好万不得已,下海逃亡的准备。开宝三年十一月,刘?听说宋军已经攻占连州,便说:“昭、桂、连、贺本属湖南,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这句向来被认为很愚蠢的话语,却反映出刘?真实的心态。宋军进入广州的前夜,南汉宫中起火。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记载:“李托与内侍薛崇誉等谋曰:’北军之来,利吾国珍宝尔。今尽焚之,使得一空城,必不能久驻,自当还也。’乃纵火焚府库、宫殿,一夕皆尽。”刘?后来虽然把焚烧宫殿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这个行为与他失去连州后的心态相通,也是希望宋军因而止步,不再南下广州。宋人吕祖谦颂扬宋太祖:“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四举而平李煜。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吕祖谦列举的全是削平南方政权的战争。这些战役确如摧枯拉朽,耗时费事最多的南唐之战不过一年零三个月便告结束。但宋朝的统一道路并非一马平川。建国第一年,宋太祖已经打算攻取北汉。经过20年时断时续的战争,皇帝还一再亲临前线,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朝才征服北汉。至于收回契丹所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则更是北宋一代又一代皇帝遥遥无期的梦。宋初南汉等南方政权被迅速扫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长期积累而成的文化心理不但对宋朝的统一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探究两宋以后中国社会分裂割据何以明显减少,大一统局面何以空前稳固的一把钥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90761.html
相关阅读:史上第一美女间谍:西施光复越国后的凄惨遭遇
古代历史上的美女经济:西施“卖相”造福国库
“玉体横陈”的典故来自哪里?原来说的是冯小怜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夫差 商鞅:历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