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大将(1907—1984),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上将(1914—1999),声名赫赫,谁料两位大功臣差点死于1936年闽浙游击区的内部裂争。深秋之夜,叶飞带一个连上浙江庆兴南阳村与粟裕见面,遭到“挺进师”的重兵围捕,即发生了红军火并的“南阳事件”。粟裕掷杯为号,捉拿省委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叶飞。
叶飞 资料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4年第09期,作者:裴毅然,原题:闽浙游击区的粟裕与叶飞
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大将(1907—1984),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上将(1914—1999),声名赫赫,谁料两位大功臣差点死于1936年闽浙游击区的内部裂争。
闽浙边“临时省委”
1934年7至8月,中革军委派遣寻淮洲、粟裕的红七军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往浙赣边界,与方志敏、刘畴西的红十军会合。不久,“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开化、婺源、德兴遭到极大损失,方志敏、王如痴、刘畴西等被捕。1935年1月底,新败的抗日先遣队残部到达闽浙赣根据地。中央分局根据政治局1月15日电令,责成闽浙赣省委迅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全师538人共拥有长枪445条、重机枪4挺、轻机枪8挺。“挺进师”随即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创建苏区根据地。这支红军在闽浙边界进进出出,来回作战。同年4月,开辟出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10月,刘英、粟裕的浙南“挺进师”与叶飞的闽东“独立师”在闽东北寿宁县境不期而遇会师。联席会议上,针对国民党组建“闽赣浙皖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四省国民党军力对付红军游击队,而各红色游击区自失去与中央分局及闽浙赣省委的联系后,各自为战、互不联系,形势很为不利的情况(《刘英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大家认为如果浙江、闽东、闽西三区取得密切联系,哪怕只在战略上配合一下,有所策应,也会有利得多。刘英提议由闽北的黄道同志担任三块根据地的书记,黄道乃1923年入党的“老资格”。但因一时联系不上黄道,先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共11人),来自中央苏区的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为司令员,刘英为政委。由于各游击队电台都已破坏,失去与中央及上级的联系,甚至都不知道遵义会议,“临时省委”只能日后再报中央与上级核准。
临时省委成立后,立即着手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重点放在开辟浙南游击区。叶飞看到刘英、粟裕离开浙南根据地没有后方,回旋余地太小,主动将闽东四块游击根据地中的鼎平根据地让给刘英;同时见突围后的“挺进师”仅剩200余人,再将鼎平独立团划给“挺进师”。可以说,“临时省委”初期的合作相当愉快。
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此前,浙闽两地红军游击队基本沿用中央苏区的方法:打土豪、分田地,公开建党建政。这套苏维埃运动策略,虽然有利于发动群众,迅速打开局面,但从长远看,“打土豪、分田地,打击面大,不利于团结和争取其它社会阶层。”(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1983年8月22日《党史研究资料》第8期)此外,浙西南红区距铁路不过数十里,白军以几十倍力量压下来,一块小小红区,目标非常突出,难以经受白军反复持久的打击。为此,粟裕想在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政策,团结中间阶层,对上层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以增加对敌斗争力量。当粟裕向刘英提出上述意见,刘英认为这些意见是对浙西南工作的否定,十分反感,从此与粟裕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分歧。
1936年3月,国军罗卓英部经过几个月围剿,将主力集结于城市与交通干线。刘英判断国军“围剿”已结束,要求粟裕率“挺进师”返回浙西南以恢复游击区。粟裕则认为国军主力虽集结于城市与交通干线,但仅凭这一情况还不能判断“围剿”结束,“挺进师”主力仍应坚持在广泛区域内打游击,何时进入浙西南中心区,应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后相机行事。因与粟裕意见不一,刘英即以省委名义作出主力进入浙西南的决定,并派许信?任“挺进师”政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80483.html
相关阅读: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