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回族文化 回族人民身上是怎样有汉文化烙印的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汉文化在其先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在唐宋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的圣训,吸引和驱使大批的穆斯林翻山越岭、飘洋过海,踏上了中华大地。汉学对蕃客和土生蕃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当时来华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今伊朗人)中,精通汉文化者不乏其人。史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大食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李彦升考取了进士。南宋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任广东梅州知州,“有惠政,善作诗”。

  到了元代,回族中的文化名人辈出。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奉朝廷之命建天文台,撰写万年历,主持制造了7种天文仪器;建筑大师也黑迭儿受忽必烈之命建元大都宫城,规划整齐,有如棋盘,其建筑风格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着名画家高克恭善画中国山水画,所绘墨竹为一代精品,人们把他的国画与赵孟?的作品相提并论;元代大诗人萨都剌的诗以清新俊逸着称,其名句“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传诵一时,乃贤的“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也成为中国文学千古佳句。

科学家赡思重新汇编《何妨通议》,此书成为后人治理黄河的重要参考书。明初,泉州回族李贽是一位着作颇多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他对当时的某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进行了大胆的批评,揭露了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其学术成就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回族穆斯林的聪明才智和成就丰富了祖国科学文化的宝库。

  明代中期以后,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政策,禁止胡语、胡服,还实行海禁。为了生存,回族同胞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汉语成了回族的共同语言。由于实行海禁,海外的伊斯兰教传道人进不来,中国本土的穆斯林出不去,中国的伊斯兰教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陕西回族人胡登州发起了经堂教育,用汉语讲述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72338.html

相关阅读:佤族饮食 佤族人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吃啥
傣族文学 傣族的民间文学是如何民展起来的
瑶族长鼓舞是怎样的舞蹈?瑶族长鼓舞简介
历史上的古代人为何不会“走”呢?
京族人春节怎么过的?京族人的春节有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