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撞向的敌舰,有可能不是‘吉野’,而是日舰旗舰‘松本’。”陈悦说,经过沙盘推演当时黄海海战的战局,他发现当时“吉野”属于游击队,而“松本”则位于“致远”的前方。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AII4版,作者:张丹,原题:《解密粤人邓世昌》
(编者按:查甲午海战中日军旗舰为“三景舰”中的“松岛”号,而非文中所写“松本”,甲午海战中日本舰队也没有“松本”号,此处当是将“松岛”误记为“松本”,作为转载方,凤凰历史特此说明。)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发生的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燃起大火,船身倾斜。在这危急时刻,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少有人知道,为世人敬仰的英雄邓世昌,出生在当时广东番禺的邓氏族内,是广东人。
广州海珠区宝岗大道的邓氏宗祠内,坐落着邓世昌纪念馆。如果不是偶尔有大巴前往参观,这个位于小巷之内的纪念馆,几乎与其他大姓宗祠无异。
补录学生
1849年,邓世昌生于番禺县龙导尾乡(即现海珠区龙凤街)一个茶叶商人的家庭。由于父亲需要到上海经营茶庄,10岁左右的邓世昌就随父亲来到了上海,并一直生活至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之前。
“当时福州船政学堂大部分都是福建人,广东这一批学生,是属于学堂扩招的补录学生。”邓世昌纪念馆馆长郭勇介绍说,为了能够参军报国,18岁的邓世昌专门回到了广东,参加福州船政学堂的扩招考试。他告诉记者,福州船政学堂进行扩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堂内全部是西式教学,来自外国的军官都是用英语或法语进行教学,而福州本地招收的学生,则很少具备这样的外语能力。
招收开放通商较早的广东学生,让外语较好的广东学生带动福建学生,成为船政学堂解决语言问题的办法。“由于邓家世代经商,邓世昌小时候一直在教会学校上学,接受西式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郭勇说。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陈悦的认可。身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的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同邓世昌一起入学的林国祥、叶富、李和等广东籍学生,都是属于具有非常好的语言功底的学生,因此,他们在船政学堂学习更快,也更加得心应手。
“邓半吊子”
在后学堂驾驶专业中,除了英文课之外,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算术、几何、代数等,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则加入了航天文化学、航海理论、气象学、地理等课程。所有的课程都完全按照西方的教学课程去完成。
其中,邓世昌在学业方面表现突出,被船政大臣沈葆桢称为“最伶俐的青年”。1874年,邓世昌在后学堂第一届驾驶与管轮专业毕业。
此后,邓世昌先后任福建水师扬武巡洋舰大副,1878年晋升舰长。1879年调赴北洋水师,任飞霆舰舰长。不久,又调任镇南舰舰长。
1882年,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记(从三品),任扬威舰舰长。1886年,北洋水师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和向德国订购“经远”、“来远”时,派邓世昌等前往接收驾驶回国。1887年,邓世昌调任致远巡洋舰任舰长。
尽管业务能力出色,但相比较北洋水师中的闽籍军官,邓世昌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别人上岸他守舰,别人看戏、打牌他也不参与,这在当时北洋水师的大环境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陈悦说,尽管与闽籍军官有些不合群,但邓世昌的出色,还是得到了包括丁汝昌在内的上级的认可。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院原馆长戚俊杰告诉记者,在日常的军舰管理、训练当中,邓世昌由于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以才在军中、老百姓当中传出,说他不会办事,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邓半吊子”,认为他不讲人情往来。
但邓世昌实际上也有温和的一面。陈悦介绍说,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接回“致远舰”等舰的途中,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遇到被贩到那里的国人求救。其他舰都不敢违规让这些人上船,而邓世昌却用招收“锅炉工”的办法,让他们乘舰一起返回了祖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45093.html
相关阅读: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