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共修建12座帝陵、7座后陵、8座妃园寝,分别由关外三陵、东陵、西陵三部分陵区组成。
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辽宁省。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盖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清皇室祖先。福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之东,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辽宁沈阳市区北部,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东陵
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共有陵寝和园寝14处。包括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埋葬着5个皇帝,15个皇后,50个皇贵妃、贵妃、妃,18个嫔,22个贵人,16个常在,9个答应,1个阿哥,4个福晋,17个格格。
孝陵,顺治帝(1638-1661年)陵墓,位于昌瑞山主峰下。附葬孝康章皇后、孝献端敬皇后。
孝东陵,葬有孝惠章皇后及7个妃子,还葬有4个福晋和17个格格。
景陵,康熙帝(1654-1722年)陵墓,位于孝陵东南。附葬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及敬敏皇贵妃。
景陵双妃园寝,葬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
景陵妃园寝,葬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1人,共49人。
裕陵,乾隆帝(1711-1799年)陵墓,位于东陵胜水峪。附葬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哲闵皇贵妃、淑嘉皇贵妃。
裕陵妃园寝,葬皇后1人、皇贵妃2人、贵妃5人、妃6人、嫔6人、贵人12人、常在4人,共36人。
定陵,咸丰帝(1831-1861年)陵墓,位于东陵平安峪。附葬孝德显皇后。
普祥峪定东陵,葬慈安皇太后(1837-1881年)。
菩陀峪定东陵,葬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
定陵妃园寝,葬皇贵妃2人、贵妃2人、妃4人、嫔4人、常在3人,共15人。
惠陵,同治帝(1856-1874年)陵墓,位于东陵双山峪。附葬孝哲毅皇后。
惠陵妃园寝,葬淑慎皇贵妃、恭肃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昭西陵,葬孝庄文皇后(顺治生母)。
西陵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共有陵墓和园寝14座。包括帝陵4座,后陵3座,妃园寝3座,亲王、阿哥、公主等园寝4座。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4个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46人,亲王、阿哥、公主6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
泰陵,雍正帝(1678-1735年)陵墓,位于西陵天平峪。附葬有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泰东陵,葬孝圣宪皇后(乾隆生母)。
泰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贵妃、妃以下至答应20人。
昌陵,嘉庆帝(1760-1820年)陵墓,位于西陵太平峪。附葬孝淑睿皇后。
昌西陵,葬孝和睿皇后。
昌陵妃园寝,葬皇贵妃1人、妃4人、嫔4人,贵人2人、常在1人。
慕陵,道光帝(1782-1850年)陵墓,初建于绕斗峪,后改为宝华峪。因地宫浸水而废弃,别择于西陵龙泉峪。附葬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
慕东陵,葬孝静成皇后,皇贵妃1个、贵妃3人、妃4人、嫔4人、贵人4人。
崇陵,光绪帝(1871-1908年)陵墓,位于西陵九龙峪,易名金龙峪。附葬隆裕皇后。
崇陵妃园寝,葬珍妃、瑾妃。
景陵
为清圣祖康熙帝的陵墓,位于清东陵的孝陵东2.5公里处。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北与孝陵神道相接,东行300米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自康熙开始,本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精神,改称圣德神功碑,因碑文太长,故分作满文和汉文双碑,这是第一座双碑,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皆如此,道光开始,清朝不断割地丧权,所以都没有立圣德神功碑,而明代帝陵除了最后的亡国之君外,都建有神功圣德碑,但除长陵外,都没有碑文。碑亭1952年遭雷火,上部碑楼不存。碑亭北为五孔桥、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与孝陵不同的是,石狮套有笼头,石象背驮石瓶,石像体量都略小与孝陵,而明代各陵并不在主神道外另建石像生。由于地势原因,神厨库院建到了石像生区中段。
石像生往北是景陵首创的冲天牌楼门(相当于孝陵主神道上的龙凤门),面阔五间六柱,中间两柱最高,其余递降,顶部都有蹲龙。牌楼门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一座、下马碑两座、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跟孝陵位置不同,神道碑亭移到了三路三孔神道桥南,为以后大多数陵所效仿),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其余部分与孝陵相同,但宝顶改孝陵的长圆形为圆形,主要是地形限制。
清圣祖于康熙61年10月8日在畅春园逝世,享年69岁。自康熙开始,满族皇帝放弃了本民族火葬的传统,改为土葬。1945年8月,地宫被盗。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
景陵皇贵妃园寝(双妃园寝)
为圣祖康熙的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的共同陵寝,这两人曾抚育过乾隆皇帝,乾隆继位后,她们还健在,为了报恩,乾隆帝特下旨专门为她们建造陵寝。双妃园寝位于景陵稍东约1公里处,与明代将各朝嫔妃混葬在东井、西井、金山和西山不同,各帝妃园寝都靠近帝陵,统属关系更为明确。景陵双妃园寝也是清代妃园寝中等级最高的,比其他妃园寝增加了东西配殿、两座明楼和明楼。
最南端为一座单孔石桥,每侧有栏板七块。桥北东西厢房,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梁架饰雅伍墨旋子彩画,房后各有烟囱两座,北有东西卷棚顶班房各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宫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开三间大门,前出月台,梁架饰金线大点旋子彩画。院内东南侧仅设一座燎炉,绿色琉璃制成。东西配殿和享殿,均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享殿前出月台,内建暖阁三间,中暖阁内供奉双妃神牌,悫惠皇贵妃居东。月台前丹陛,上雕丹凤朝阳图案,为其他妃园寝所无。享殿早年坍塌,仅存三面山墙。殿后为一道砖墙,中门有门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身涂抹红泥,前出月台。中门两侧各有一座随墙角门。方城两座,东西并列,规制相同,每座方城都是前出月台,上有明楼,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里面石碑分别刻有满汉双文“悫惠皇贵妃园寝”和“敦怡皇贵妃园寝”字样,碑座为须弥座。地宫应与裕陵妃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地宫相同,设有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内建石门一道。
悫惠皇贵妃瓜尔佳氏,乾隆33年3月14日去世,享年86岁。
敦怡皇贵妃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之妹,乾隆八年四月初一去世,享年76岁。
景陵妃园寝
是安葬康熙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景陵东稍南半公里处,是清代最早兴建的妃园寝,妃园寝等级较低,体现在名称上,不能称“寝”,只能叫做“园寝”,其殿宇则称“享殿”,不能冠以“隆恩”字样;体现在色彩上,所有建筑全部用绿色琉璃瓦盖顶,不能用黄瓦。
最南端是一条马槽沟,上有一路单孔石桥一座,平桥一座,桥北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已不存,宫门为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装大门三道,屋顶大部分只剩板瓦,即将坍塌,1993年落架修复。燎炉一座,无存。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山墙抹红泥,因残破严重已被拆除。殿后面阔墙一道,中门门楼无存,两侧角门门扇也失。墙北即园寝,南方北圆形,共有宝顶五十座,宝顶下为长方形月台,大小不同。地宫分为三等,妃型有3券即罩门券、梓券和金券,石门1道;嫔型,仅砖券一座,无石门;常在型,无券和隧道,仅砖池一座,入葬时将彩棺垂直放入,上覆石条封住池口,再上夯三合土做成宝顶。50座宝顶下葬贵妃一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阿哥一人,共计49位,剩下一个是空券,原葬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13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后来迁出葬入景陵。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地位最高者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该园寝是清代内葬人数最多的妃园寝。
这49人的宝顶横向分成七行:
南起第一行葬2位,东下角马贵人,西下角为僖嫔赫舍里氏(康熙41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4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端嫔董氏(卒年不详,康熙59年奉安)、定妃万琉哈氏(生皇12子履亲王允?,雍正2年养于履亲王府,乾隆22年卒,年97岁)、熙嫔陈氏(生皇21子慎郡王允禧,乾隆2年卒)、良妃王氏(包衣人,因罪籍没入宫,生皇8子廉亲王允?,康熙50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18阿哥允?(康熙47年卒,仅8岁)、成妃戴佳氏(生皇7子淳亲王允佑,乾隆5年卒)、襄嫔高氏(生皇20子简贝勒允?,乾隆11年卒)、宜妃郭络罗氏(乾隆元年卒)、平妃赫舍里氏(康熙35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纯裕勤妃陈氏(生皇17子果亲王允礼,乾隆18年卒)、惠妃纳喇氏(生皇长子直郡王允?,雍正10年卒)、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生皇10子敦郡王允礻我,康熙33年卒)、顺懿密妃王氏(生皇15子愉郡王允?、皇16子庄亲王允禄,乾隆9年卒)、慧妃博尔济锦氏(康熙9年卒,是最早葬入景陵妃园寝的人)、荣妃马佳氏(生皇3子诚郡王允祉)、宣妃博尔济锦氏(乾隆元年卒)。
往北第五行十券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贵人、谨妃色赫图氏(生皇22子恭贝勒允祜,乾隆4年卒)、空券、伊贵人、布贵人、新贵人、通嫔纳喇氏(乾隆9年卒)、静嫔石氏(生皇23子郡王品级诚贝勒允祁,乾隆23年卒)、穆嫔陈氏(生皇24子?亲王允秘,雍正年间卒)、色常在。
往北第六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文贵人、蓝贵人、常常在、瑞常在、袁贵人、贵常在、徐常在、石常在、常贵人、勒贵人、寿常在。
往北第七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尹常在、路常在、妙答应、秀答应、庆答应、灵答应、春答应、晓答应、治答应、牛答应、双答应。
泰陵
为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是清西陵的主陵,仿照清东陵的孝陵而建。雍正帝心高志大,不甘居于父祖之下,故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另辟陵区,其规模超过了孝陵。
最南端的火焰牌楼,位于泰陵南23华里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通高6.60米,面阔三间18.66米,台明长26.35米,宽7.74米,四根石柱顶上有石雕蹲龙(通高1.10米、宽0.82米),柱身饰有云板。两柱间用大小石额枋连接,三间的大石额上铆接石雕须弥座火焰头(通高2.29米、基座高0.71米、宽1.19米、火焰高1.58米、宽1.175米)。坊心东西两面有浮雕荷叶莲花等纹样。
接下来是一座五孔桥,每侧有栏板37块,宽10.94米,长87米。过桥,便开始了2.5公里长的神路,北为石牌坊三座,正面东西向一座,两旁南北纵向各一座,五间六柱,宽31.9米,在我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一架,西陵却有三架,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牌坊的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式,如此巨大的石牌坊只是由六十六块巨石雕砌而成的,以寓意“六六大顺”。石构件重达几吨至十几吨不等,正中一间牌楼坊心却是空白无纹,汉武帝登泰山玉皇顶立“无字碑”,想是亦然。
下马碑,位于石牌坊北,大红门前东西各设石兽一尊,名为獬豸(音谢志),大红门上覆黄琉璃瓦,门身开三门洞,单檐庑殿顶式,周身红色。中门拱高6.15米,洞宽5.53米,侧门拱高5.7米,洞宽5.1米。三对合扇门板重约1.5吨,用松木做成。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九行,九九八十一个。中间门洞乃"神门",专供已故皇帝梓宫通过之用。东门洞谓之"君门",供后代帝后祭祀时进出;西门洞谓之"臣门",供侍卫大臣们随同祭祀时进出。
大红门东西随墙角门各一座,门内具服殿与孝陵同,这是专供当朝皇帝谒陵祭祖时更衣的地方,脱下朝服,换上素服。更衣殿后还有一间坐南面北的小房,宽五米,进深三米,黄琉璃瓦硬山式房顶,由西墙开门,与更衣殿相结。房内置有包着绣龙锦套的木桶,桶底垫细沙土,上压水银;还有置有皮兜,裹以绣龙锦套。原来这是皇帝皇后解手方便的地方,是御用厕所。
圣德神功碑亭以北为一座七孔桥,长达105.2米,为清西陵内最大的石桥,北有望柱一对。石象生(狮、象、马、武将、文臣)五对,是乾隆时期添设的,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往北为人工堆成的案山,山北是龙凤门,与孝陵同。三孔石桥、砂山、三路三孔神道石桥,往北是神道碑亭,形式与圣德神功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小了将近三分之二左右。马槽沟上建有平桥通往神厨库院,院南有井亭,黄瓦秃顶式,四柱飞檐,亭顶露天,露天的洞口与亭内水井口垂直,井口直径1.5米,是祭祀制作供品的水源。所谓祭祀用的整牛整羊,仅取头、脊、尾、蹄几个部分象征性地摆在盘中,并非整头整只地抬上去。
东西朝房建在桥北泊岸上,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所以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故此又称饽饽房,两房内均设有锅灶,房后各矗烟囱两座。北有东西班房、隆恩门,门内东西配殿。正中隆恩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皇贵纪牌位;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地面以“金砖”铺漫。殿外月台铜鹤铜鹿已失。殿北三座门、二柱门等均与孝陵同。
清世宗于雍正13年8月23日在圆明园逝世,享年58岁。
地宫中还葬有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9年去世)、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3年去世)。
泰东陵
为雍正帝孝圣宪皇后的陵寝,位于泰陵东1.5公里的东正峪,最前段是一座六孔平桥,然后是一路三孔石桥,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东西朝房以北等都与孝东陵相同。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其曾祖为清太祖时期的功臣额亦都,13岁时为雍王府格格,康熙50年生乾隆帝。雍正在位时期被封为熹贵妃,乾隆继位后,奉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乾隆对其母尊养倍至,六十、七十、八十岁的整寿都举行大规模庆典,乾隆43年正月22日,崩于圆明园。享年86岁。
泰陵妃园寝
是安葬雍正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泰陵东南1公里处的杨树沟,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桥北东西厢房,布瓦硬山顶,面阔三间,前出廊,北为东西班房,面阔仅两间。宫门面阔三间,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大门三道,门内东侧绿琉璃燎炉一座,享殿五间,单檐歇山顶,前出月台,大殿中三间为门扇,东西稍间为槛窗。殿后墙一道,中门有门楼,两侧为角门,墙北是21座宝顶,计皇贵妃1位,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分三排: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宁妃武氏(雍正12年卒)、齐妃李氏(生皇1、2、3子,前两子早夭,皇3子弘时被雍正处死,乾隆2年卒)、纯悫皇贵妃耿氏(生皇5子和亲王弘昼,封裕妃,乾隆49年卒,享年96岁)、谦妃刘氏(生皇6子果亲王弘瞻,封谦嫔,乾隆尊为皇考谦妃,乾隆32年卒)、懋嫔宋氏(雍正8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马常在、那常在、海贵人、安贵人、郭贵人、李贵人、张贵人(雍正13年卒)、李常在、春常在。
往北第三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张格格、苏格格、常常在、高常在、顾常在、伊格格、张格格。
裕陵
为清高宗乾隆帝的陵墓,位于清东陵的孝陵西侧的胜水峪,耗银203多万两。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西行后北折,第一个建筑即圣德神功碑亭,碑文由高宗第11子成亲王永?书写。神道绕过一个土丘,为五孔桥一座,桥北有望柱一对、石像生(狮、狻猊、象、骆驼、麒麟、马、武将、文臣)共八对、冲天牌楼门、单孔桥,经过一段较长的蜿蜒神道,抵达神道碑亭、下马碑,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院墙南有井亭,柱子四根,南、东、北三面砌墙,梁枋上饰雄黄玉旋子彩画。神道正北为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面阔19.76米,深10.25米,房后各有烟囱两座。
朝房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各有布瓦卷棚顶值班房一座,正北为面阔五间的隆恩门,前出月台,门北燎炉两座,保存完好。东西配殿与孝陵同。隆恩殿内东侧设为佛楼,此后帝陵皆效仿。隆恩殿后有单孔拱桥三座,望柱为龙凤头,桥头抱鼓刻成蹲龙。往北为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再往北,与孝陵皆同。
地宫九券四门式:九券分别是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头道门洞券、明堂券、二道门洞券、穿堂券、三道门洞券和金券,其中罩门券、名堂券和金券上方建有琉璃瓦屋顶(从慕陵开始取消了瓦顶);四个石门分别是罩门、头道门、二道门和三道门。金券位于最后,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内有须弥座宝床。清代帝后的遗体是头冲北的,模拟生前坐立时面南背北姿势躺下,与百姓丧葬头冲南的习俗不同。相比明代帝陵七道石门,前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三条隧道的规模,清代帝陵明显小很多,但是地宫的雕刻远胜明陵,裕陵更是精美绝伦,绝大部分都是喇嘛教内容,有梵文、藏文佛经三万多字,佛像四十多尊,头道门洞券东西两壁刻有四大天王,穿堂券刻有花瓶,四个石门门扇上都刻有菩萨,高1.5米。
清高宗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在养心殿逝世,享年89岁。1928年,地宫被军阀孙殿英盗掘破坏。
地宫中还葬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13年在随高宗南巡时病逝于德州,生皇二子、皇七子,均被秘密立为皇储,但都早夭)、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乾隆时为皇贵妃,乾隆40年病逝,嘉庆元年追封皇后),慧贤皇贵妃高氏(乾隆1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13年逝世,追晋皇贵妃)、淑嘉皇贵妃金氏(乾隆20年去世,追晋皇贵妃)。
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园寝)
是安葬乾隆帝后妃的陵寝,位于裕陵之西。因内葬有皇后、皇贵妃各一人,故形制与景陵皇贵妃园寝相同,东西厢房均不存,仅存西配殿,享殿东西山墙均连接面阔墙一道,墙上各开角门一座,把陵区分为前后两院(原来与景陵妃园寝相同,后来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花费白银13万多两)。后院前部正中即月台,台上为方城一座,上有明楼,覆绿色琉璃瓦,楼内石碑上刻“纯惠皇贵妃园寝”,满汉双文。北有宝城,内有地宫,设有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梓券和金券,内建石门一道。
裕陵妃园寝共葬有后妃36人,计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其中地宫内葬有皇后和纯惠皇贵妃。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皇3子循郡王永璋、皇6子质亲王永?,乾隆25年4月19日去世,葬入地宫。
皇后乌喇那拉氏,是高宗的第二位皇后,乾隆30年随高宗南巡时失宠,当即被遣返回京,乾隆31年7月14日,崩,仅以皇贵妃礼葬入地宫,居于纯惠皇贵妃左侧,享殿祭飨时,还不给她准备祭品。
宝城东西两侧及后面,分散建有宝顶34个,分作五行:
南起第一行葬2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颖贵妃巴林氏(嘉庆5年卒,年70岁)、婉贵妃陈氏(嘉庆12年卒,年92岁)。
往北第二行葬7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容妃和卓氏(即传说的香妃,乾隆53年卒)、豫妃博尔济锦氏(乾隆38年卒)、忻贵妃戴佳氏(乾隆29年卒)、庆恭皇贵妃陆氏(乾隆39年卒)、舒妃叶赫那喇氏(乾隆42年卒,年50岁)、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皇5子荣亲王永琪,乾隆57年卒)、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嘉庆2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9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敦妃汪氏(生皇10女固伦和孝公主,曾因擅杀宫女被降为嫔,嘉庆11年卒,年61岁)、芳妃陈氏(嘉庆6年卒)、恂妃、慎妃、仪嫔、诚嫔、怡嫔、恭嫔、白贵人。
往北第四行葬11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金贵人、宁常在、新贵人、福贵人、张常在、秀贵人、揆常在、瑞贵人、慎贵人、武贵人、平常在。
往北第五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寿贵人、顺贵人、陆贵人、鄂贵人、晋妃富察氏(道光2年卒,是最后一位葬入妃园寝的人)。
昌陵
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来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相比。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致,而且明楼、宝城、隆恩门、大碑楼等建筑比泰陵还要高大。昌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隆思殿地面铺设独特。其它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并非黄金制成,而是用料考究,烧制精细的砖。皇家御用,谓之金砖。)漫地,唯昌陵隆恩殿为紫花石铺墁,又称豆瓣石。每块呈正方形,边长62厘米,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春蚕,似竹笋,象秋菊,若绒球,千姿百态。被阳光照射,五彩滨纷,犹如满堂宝石。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余年时光磨蚀,至今保存完好,色泽如初。三是地宫结构比其它帝陵宏大,雕刻精细。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筑——省牲厅。省牲厅是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这里宰杀蒸煮。
昌陵省牲厅,呈正方型,边长11.22米,台阶高0.85米,后部有烟囱一座、抱厦三间,与正厅相连,为灶室烧火处。抱厦南北长10.62米,东西宽3.60米。正厅内地面中心,有一个长方形石池,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60米,池底和池的四壁均为青白条石,池底有孔,下通水道,直通神厨库南面的马槽沟,以排出池内污水。靠东墙有巨型灶一座,南北长6.46米,东西宽2.53米,高0.70米,灶为正方型,上安铜锅两口,每口直径1.53米,深0.80米。西南角有一口大铜水缸,缸口直径1.70米,深1.55米,为了便于舀水,缸的下部埋进地下,并稍加偏斜。
昌陵从始建到现在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但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薨逝,因地宫尚未建成,故将皇后的棺椁安放在静安庄。嘉庆八年昌陵建成,就将皇后的棺椁移至昌陵地宫。奉安之后,嘉庆看到办事大臣的奏折上有“掩闭石门,大葬礼成”八字,十分生气,对大臣们说:“太平峪吉地是皇考赐朕的,不是赐皇后的。关闭石门不是让朕另卜吉地吗?朕定遵皇考旨意,决不更易。”嘉庆驾崩后,打破石门既闭不可复开的规定,奉安昌陵地宫,与孝淑睿皇后合葬。嘉庆的另一个孝和睿皇后,死于嘉庆之后,所以另给她修建了昌西陵。
清仁宗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
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西陵
为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位于昌陵之西望仙山。该陵建于道光年间,仿照慕陵,追求节俭。最南端是一路三孔石桥,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都与泰东陵相同,但隆恩门面阔缩小为三间,开大门三道,黄琉璃瓦歇山顶。门内东西各有琉璃燎炉一座,东西配殿缩小为三间,隆恩殿虽然为五间,但体量比其他皇后陵的都要小,且屋顶改为单檐歇山顶。月台前也没有惯用的丹陛石雕,月台四周也无栏板、苍龙头。殿后设玉带河一条,上建平桥三座,桥北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昌西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这是降低为妃园寝的做法。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后方一圈半圆形围墙是我国除天坛外的又一处回音壁,站在宝顶基座前的第七块神石上,可以听到回音效果。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六年被立为皇后,生皇3子敦亲王绵恺、皇4子瑞亲王绵忻。嘉庆帝于避暑山庄去世时,皇次子智亲王绵宁,陪同在身边,但一时找不到嘉庆留下的传位密诏(共两份,一份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时孝和睿皇后在北京,也没有找到那份密诏,但她没有自作主张让亲生儿子继位,而是下懿旨发往承德,叫大臣们拥立智亲王为帝,是为宣宗道光皇帝。宣宗“伏地叩头,感涑不能言喻”。道光29年12月11日,孝和睿皇后以74岁高龄驾崩,宣宗自己也是68岁的老人了,但仍然不顾有病的身体,亲自为皇太后守丧,竟然在一个月后也去世了。
昌陵妃园寝
是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位于昌陵与昌西陵之间。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门通往后寝院。殿后有一道宇墙,正中开一6米宽的豁口,这种做法与其他妃园寝不同。宇墙北分布着四排17座宝顶,计皇贵妃2人,妃5人,嫔7人,贵人3人,分别是:
南起第一行葬2位,即和裕皇贵妃刘佳氏(道光13年卒)、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惠亲王绵愉,咸丰10年卒,年74岁,是最后一个葬入昌妃园寝的人)。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晋妃、华妃侯氏(嘉庆9年卒)、恕妃完颜氏、庄妃王氏(嘉庆16年卒)、信妃刘佳氏(道光2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8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李贵人、恩嫔乌雅氏(道光26年卒)、吉嫔、荣嫔梁氏(道光6年卒)、逊嫔沈氏(乾隆51年卒)、简嫔关氏(乾隆45年卒)、淳嫔董氏(嘉庆24年卒)、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道光17年卒)。
往北第四行葬2位,从东往西分别是玉贵人、芸贵人(嘉庆10年卒)。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0685.html
相关阅读:皇太极不但娶过俩寡妇 还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爱情传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极离间袁崇焕
康熙天子为什么叫“玄烨”?
清末高层政斗下的女活佛与白花大蛇秽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