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元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揭?斯(1274──1344),揭?(xī)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升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幼时家贫而读书刻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诗集为《秋宜集》。与虞集、杨载、范?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并称“儒林四杰”。延?元年(1314)由布衣授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至元六年(1343)为奎章阁供奉学士,升侍讲学士。乃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绾。
生平
   父亲揭来成是宋朝的一个“拔贡”,母亲黄氏。揭?斯幼年家境贫苦。5岁从父就读,刻苦用功,昼夜不懈,十二三岁博览经史百家,至十五六岁时已是文采出众,尤其擅长诗词,书法。年纪差不多的人,均敬佩他,拜他为师。
   揭?斯青年时期,远游湖南、湖北,讲学谋生,直至39岁。一些名公显宦很器重他,湖南宣慰使赵琪素把揭看作“知人”,说他将来必为“翰苑名流”。湖南宪使卢挚、湖北宪使程钜夫也非常赏识他。程钜夫称揭?斯为“奇才”,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
   元皇庆元年(1312年),程钜夫在朝做官,其公馆设在宫廷门前。揭?斯常居馆内少出,执主宾之礼十分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程钜夫的肺腑亲戚。那时元代开国遗老尚在,听说程公有佳客,都想见识见识。程钜夫只得引见。他们从交谈中发现,揭?斯论文时意象飞动,气势豪放,论政时骋议驰辩,理正辞严。大家认为揭?斯才华横溢,是国家栋梁之材,纷纷向朝廷推荐。知中书李益,看了揭?斯写的《功臣列传》,赞叹不已,“这才是修史书的名手笔啊!别人修史不过是誊抄其它版本的史书而已!”
   元延?元年(1314年),揭?斯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三年(1316年),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四年(1317年),迁升为国子助教。六年(1319年),朝廷提升揭?斯为“奎章阁”供奉学士。不久,又提升为侍讲学士,主修国史,管理经筵事务,为皇帝拟写制表。当时提升不能超过两级,可是揭?斯却连进四级,直至二品“中奉大夫”,实为罕见之事。
   元天历二年(1329年),图帖睦耳在“奎章阁”内聚集功臣于弟和皇亲国戚子孙就学,要揭?斯担任授经郎。“奎章阁”设在兴圣殿西,揭?斯</B>每日早起,步行最先到达,从学的公于王孙共同商议;集资为老师买一匹好马。揭?斯听说后,自己随即购置一匹马,反复让人看,然后又把马卖了,以此举表示自己不愿牵累别人。在揭?斯门下求学而入朝做官的人,后来大都成为国家的重臣。他们之中很少有求人声援的,都不贪图功名利禄。揭?斯任投经郎时,图帖睦耳经常来到阁中咨访,与揭?斯交谈,每次都对答如流。至顺元年(1331年)预修《皇朝经世大典》皇帝看到揭?斯写的《秋官宪典》,惊讶地说:“这不是唐律吗?”又看到《太平政要》四十九章,更是爱不释手,把它放在床头,经常阅看。并把《太平政要顺》发给文武百官观赏,说:“这是我们的揭?斯所写的,你们都得好好看看!”皇帝不直呼“?斯其名,而以“曼硕”唤之,以示亲重。
   元至正三年(1343年),揭?斯以70岁高龄辞职回家。走到中途,皇帝派人追上,请揭?斯回京写《明宗神御殿碑文》。写完后,他又要求回家。丞相问揭?斯:“方今政治何先?”揭答,“养人。”丞相再问:“养人为何在先呢?”再答:“人才,当他的名望还没有显露时,休养在朝廷,使他全面了解国家政务,一旦用他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施展本领啊!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缺乏人才而误大事的后患啊!”丞相钦佩,奉旨留下他编修辽、金,宋三史,任总裁官。丞相问揭?斯,“修史以何为本?”答:“用人为本。有学问能写文章而不懂历史的人不能用,有学问能写文章且懂历史但缺乏道德的人也不能用,用人的根本应当把‘德’放在第一位。”并经常与同事说,“要想知道写史的方法,首先必须明白历史的意义。古人写史,虽小善必录,虽小恶必记。不然的话,何以规劝人们弃恶扬善?”故此,他自己毅然执笔撰稿,孜孜不倦。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过,均以是非衡量,不隐恶,不溢美。对根据不足的事物,必反复考证才写上,力求准确无误。至正四年(1344年),《辽史》修成,呈送皇帝,得到奖赏,并勉励他早日完成金、宋二史。揭?斯深知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唯恐力不从心,难以完成。他吃住都在修史馆中,每天天刚亮便起床,至深夜不歇,废寝忘食。那年盛夏,揭身染伤寒,仍伏案修撰。7天后以身殉职。朝中官员得悉揭?斯去世的噩耗,都赶到史馆哭悼。第二天,中书出公钞2500缗,率先为他办理丧事。枢密院、御史台、六部等,也送了赙金。这时,有外国使节来到京城,燕劳史局以揭公故,改日设宴接待。皇帝为他嗟悼,赐楮币万缗治丧事,并派官兵以驿舟送揭?斯灵柩到故乡安葬。

   揭?斯在外为官,念念不忘故乡。丰城本不产金,官府听信奸民商琼迷惑之言,招募300户人家淘金,以商琼为总领。丰城人只好散往外地采金献给朝廷,每年上交自4两增至49两。商琼死后,300户淘金人幸存不多,生存者也贫困不堪。上司责成丰城当局交不出黄金就用劳役来抵偿,丰城许多人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揭?斯从堂孙处获悉此事,向朝廷详述实情,获准徼免,县人感其恩德。
   揭?斯性格耿直,好善疾恶,表里如一。听到某郡县有廉洁奉公、爱护百姓的官吏,讲话、写文章时,必定旁引曲喻,称道廉吏的行为,宣扬廉吏的品德。听到某官吏贪赃害民,则必定在议论时批评这个官吏,并规劝他。有一次,一个郡侯以权势要部下百姓送礼做寿,并请揭?斯撰文记他的德政。揭?斯痛斥说:“你的所作所为怎么样?我能违背民意违背自己的心愿为你粉饰、阿谀奉承?”此人几经贿赂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遇到善良的人求助,揭?斯总是热情地帮助他们。有一个客人为求他写文章,送给他酬金,揭?斯写好了文辞,对客人说:“钱你拿回去自己用吧,你的心意我已收下了。”
   揭?斯从青年时代起就忧国忧民,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临川女》一诗描写一个世代为人佣耕的贫农盲女,由于父死家贫,母兄无力养她,忍痛要将她赶出门外的悲惨情景:我本朱氏女,住在临川城。五岁父乃死,天复令我盲。母兄日困穷,何以资我身?一朝闻密盲,与盲出东门。不见所向途,但闻风雨声。我母为之泣,我邻为之叹。我母本慈爱,我兄亦艰勤。所驱病与贫,遂使移中情。《杨柳青谣》中写道:“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徭百不堪。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 揭?斯步入仕途之后,写了大量颂圣、应制、赠誉之作,条理清晰,体制严整,阐述明达。《上李秦公书》说:“夫士志为上,时次之,位次之。农不以水旱怠其耕,商不以寒暑辍其负贩,故能致千金之产,登百谷于场,况士之志于道者乎!不逢于今,必显于后。有其时,有其位,道行于天下,天也。无其时,无其位,道不行于天下,亦天也。故士之所患者,志不立,道不明,不敢计其时与位也。……学富而得广,志勤而行实。不以摧困折辱而易其节,不以富贵显荣而改其度。天下之士,莫不厉其志、修其道,以待时之用已。”《与尚书右丞书》中说:“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独立无辅也。森木之林,鸟兽群聚者,众材咸济也。是故自用无明,专欲无成,得众者昌,寡助者亡,此贤愚同知,古今一轨也。悬千金之赏,不患无徙木之人,市千里之骨,何忧无绝足之马?果能推诚折节,激昂鼓舞,则士必乐为用。士乐为用,何功不成?忠以出之,信以行之,忠信之人,天必佑之。”
   揭?斯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并未忘怀,形诸于诗文的仍然不少。在《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政序》中有“旬宣之道未尽,廉耻之化未兴,诟病之风未除,职教之徒臃肿腆腮”之句。在《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诗中写道“五岭缠妖棂,三湘困绎骚。罢氓贫到骨,文吏细吹毛。麟凤饥为腰,鹰鹋饱在僚。”揭?斯诗文造诣较深,与虞集、柳贯、黄沼号为“儒林四杰”,与虞集、杨载、范柠并称“元诗四大家”。《千顷堂书目》载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种:《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四部丛刊》本(十四卷,又补遗诗一卷)、《豫章丛书》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揭?斯全集》。
   揭?斯有两子一女,长于揭被,次子揭广阳,女揭杨湘。揭?斯死后葬于富州富城乡富陂之原(秀市乡水洲村对面山坡上)。追封为豫章郡公,谥号文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0651.html

相关阅读:历史上真实的丘处机:收到成吉思汗信即万里朝见
元太宗窝阔台简介,窝阔台是怎么死的?
笃哇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经在十三世纪横扫世界为何会迅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