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个巨人的身躯,城门就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说话皆经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脉搏都集中在城门处,凡出入城市的生灵万物,都必须经过这些狭窄通道。由此出入的,不仅有大批车辆、行人和牲畜,还有人们的思想和欲望、希望和失意,以及象征死亡或崭新生活的丧礼或婚礼行列。在城门处,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脉搏,似乎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过这条狭道流动着??这种搏动,赋予北京这一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
写下这段话的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1920年,当研究美术史的喜仁龙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就被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巍峨的城门和城墙,气势磅礴的宫殿,精致的胡同四合院,无不深深吸引着这位外来者。从此,他开始了对北京景观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924年出版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永定门城楼彩绘图
1921年,经北京政府批准,喜仁龙有幸在逊帝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进行实地勘察和摄影。他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获准进入颐和园、中南海、北海等皇家园林进行考察的外国学者之一。看过了富丽堂皇的皇宫大内,喜仁龙还是对朴素的城墙、城门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宏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他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
喜仁龙对城门、城墙的喜爱,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用了好几个月时间,对北京的城门、城墙做了详细的测绘、制图、摄影,并对它们的建筑格局作了一番科学的考察。在喜仁龙心中,北京的城墙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在他的镜头中,既有城墙、城门的沉稳古朴,也记录了城根儿下市井生活的片段。杂乱林立的煤栈、仓库和铁路干线上的工厂,隐隐透露出古城中现代工业萌芽的痕迹。微风拂动下的护城河,河面上成群游弋的白鸭,则勾勒出这座古城的静美。每天黎明,厚重的木城门被缓缓推开,进城的人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肩挑颤巍巍的扁担,盛满农产品的筐子在两头轻轻摇晃,街道两边的店铺挂起招牌,延揽生意。日上三竿,城门处的交通繁忙起来,熙来攘往的挑夫、手推车和驴车中间混杂着人力车和不断鸣笛的汽车。这样热闹的场景,一直到傍晚才会停歇。当夜幕降临,车马行人逐渐稀少零落,大门再次缓缓合拢,守卫起夜晚的北京城。
作为一个学者,喜仁龙不仅仅满足于对城墙城门美景的描画,他更在意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总考察成果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喜仁龙把城墙几米分为一段,标上号,详细标出了它们的修建年代,甚至连城砖上是否有文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依次记录下"内九外七"16座城门的格局、形态和数据。如今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成为人们研究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宝贵财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315819.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