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六十四》记载了一个叫杨播的人,杨氏一门自北魏孝文帝至北魏孝庄帝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杨播的两个弟弟杨椿和杨津更是位列三公,贵盛无比。杨播与他的两位弟弟杨椿、杨津历经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四朝,《魏书》称杨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北魏王朝末年有着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影响力。
杨家二十年走出几十位公卿高官是个什么概念呢?杨家是一个有着百口人的大家族,据《魏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六十四》:“一家之内,男女百口”。就是说杨家有男女百口,如果按照男女各一半,或者男子的比例可以再大一点,那么杨家的男人除去未成年的小孩,几乎都是公卿高官,既便这里有个别是连续任职的。那么杨家到底是怎样一个家族呢?又何以能走出如此众多的朝廷高官呢?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杨家是一个怎样的家族。杨家是“恒农华阴人”,祖上世代为官(本文末有注)。杨家“男女百口”,子孙满堂,《魏书》称杨家“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就是子孙优秀,人才济济。《魏书》本传中记有这样几件事,颇能说明杨家的一些特点:
一、家道纯厚,敦义礼让,为人谦让。
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播家世纯厚,并敦义让,昆季相事,有如父子。播刚毅,椿、津恭谦,与人言,自称名字。兄弟旦则聚于厅堂,终日相对,未曾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帷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就休偃,还共谈笑。椿年老,曾他处醉归,津扶侍还室,仍假寐阁前,承候安否。”
就是说,杨家家风纯厚,为人谦下,三兄弟之间虽然性格有异,但彼此相处和睦。兄弟白天则聚于厅堂,美食共享;晚上,就在厅堂中以帷幔相隔而眠,大家还是共处一室,睡觉前还要再聊一会儿。一次,老二杨椿在外面喝醉回来,老三杨津将其扶到寝室休息,又在其床前假睡,随时准备侍奉兄长。
二、长幼有序,谦恭礼让。
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椿、津年过六十,并登台鼎,而津尝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饭,椿还,然后共食。食则津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然后食。”
就是说,北魏末年,杨椿,杨津兄弟虽然都已年过六十,又同登三公,但是老三杨津对哥哥仍然事之如父,朝暮问安,杨家子侄罗列堂前阶下,杨椿不说坐,其他人不敢坐。杨椿每次外出,有时至日落还不回,老三杨津不先吃饭,直到杨椿回来,然后共食。吃饭时,每味大哥先尝,杨椿命食,其他人才能吃。
三、事兄如父,言听计从。
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津为司空,于时府主皆引僚佐,人就津求官,津曰:‘此事须家兄裁之,何为见问?’”
就是说,北魏孝庄帝时,老三杨津高居司空,开府招纳幕僚,有人便向杨津求官,杨津说,这事儿必须由家兄来决定,不用问我。
四、兄弟之间,感情笃朴。
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初,津为肆州,椿在京宅,每有四时嘉味,辄因使次附之,若或未寄,不先入口。椿每得所寄,辄对之下泣。”
就是说,当年,老三杨津外放任肆州刺史,哥哥杨椿在京城洛阳老宅,每年肆州有四季佳产美味,杨津都会寄往洛阳,如果东西还没有寄出,杨津就不会吃。而哥哥杨椿每次得到弟弟所寄的特产,就会对之落泪。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敦义和睦、谦恭礼让、长幼有序的大家族,让人十分感概,今天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家族和这样的事情了。这种以孝义持家对整个家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清朝的李鸿章曾写过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有孝乃有忠,显然皇帝也很看重这个。 但是,如果要成就一个世代公卿的大家族,仅仅做到以上几点显然是不够的。那么除了杨家家风淳厚,子孙优秀以外,杨家还有什么秘诀呢?有件事或许给我们透露一些消息。
事情是这样的。北魏孝庄帝建义年间,晋阳军阀尔朱荣杀入洛阳,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即孝庄帝元子攸,一切都是尔朱氏说了算,而且还可能随时取代之。身居三公高位的杨椿看到北魏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将尽,选择急流勇退,以自己老病为由,几次三番提出辞官还乡,孝庄帝不得已,准其告老。杨椿临行前对在洛阳为官的子孙有一番告诫,这番话或许多少能说明杨家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透露一点杨家子弟屡获公卿高官的秘密。这段话很长,大致分为三段:
第一段,说杨家的历史和家风,包括厚待亲朋,处世谦恭,自奉俭约;不经营求利,不与势家联姻,兄弟不分家、不别食,不营华屋豪宅。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给田宅,赐奴婢、马牛羊,遂成富室。自而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绝,禄恤甚多。至于亲姻知故,吉凶之际,必厚加赠?;往来宾僚,必以酒肉饮食。是故亲姻朋友无憾焉。国家初,丈夫好服彩色。吾虽不记上谷翁(杨家祖先)时事,然记清河翁时服饰,恒见翁著布衣韦带,常约敕诸父曰:‘汝等后世,脱若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以上,用为富也。’又不听治生求利,又不听与势家作婚姻。至吾兄弟,不能遵奉。今汝等服舆,以渐华好,吾是以知恭俭之德,渐不如上世也。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三,是故不忍别食也。又愿毕吾兄弟世,不异居、异财,汝等眼见,非为虚假。如闻汝等兄弟,时有别斋独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方为势家作夺。”
就是说,我们杨家自入魏以来便为上客,皇帝赏赐甚多,成为富家。至今二十年间,不断有高官任职。我们家对待亲朋故旧甚厚,远近没有遗憾。立国之初,人多著华丽的服饰,而我的祖父,一袭布衣,常常告诫我的父辈叔伯们,以后如果富贵了,积金不得超过一斤,彩帛不得超过百匹。不经营求利,不与势家联姻。这些告诫到了我们兄弟已经不能完全遵守,服饰车马,渐渐华丽起来。但是,我们兄弟至今不分家、不分食,不异居、不异财,这些都是你们看到的。听说你们兄弟,时有“别斋独食”的,这就不如我们这一代。我们兄弟虽然身居三公的高位,之所以不营华屋豪宅,正是怕后世子孙不贤,不能守之,为势家所夺,为自己招祸。
第二段,说杨家三兄弟为人质朴、老实,身为皇帝身边近臣,在宫廷十余年,传通内外,谨言慎行,不轻论人非。宁肯被?责、挨骂,终不敢轻传闲言。据《魏书卷八十三上 列传第七十一上》:
“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朝法严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杨播)在高祖(孝文帝)左右,吾与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嫌。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传言构间者。吾兄弟自相戒曰:‘今忝列二圣近臣,母子兼甚难,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责,慎勿轻言。’十余年中,不尝言一人罪过,当时大被嫌责。答曰:‘臣等非不闻人言,正恐不审,仰误圣听,是以不敢言。’于后终以不言蒙赏。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太和二十一年,吾从济州来朝,在清徽堂豫宴。高祖谓诸王、诸贵曰:‘北京(平城,今山西大同)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语。和朕母子者唯杨椿兄弟。’遂举赐四兄(杨津)及我酒。汝等脱若万一蒙时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就是说,当年,朝法严苛。北魏孝文帝时,我们兄弟三人,大哥杨播在孝文帝身边,我和杨津在文明太后身边。文明太后责成身边官员,每十天必须上报群臣的情况,没有“小报告”便会被责骂,其他人多有上报的,也有在文明太后与孝文帝之间传情况的。我们兄弟互相告诫,太后母子相处很不容易,应慎之又慎。(文明太后自孝文帝的祖父起主持北魏朝政三十余年,对孝文帝的影响非常大,这位祖母对孝文帝可谓说一不二。)我们兄弟任内官十余年,不曾言一人罪过,宁肯被?责、挨骂,终不敢轻传闲言。当时被二位领导大为责怪,我们说不是没有听到人言,只是怕传错话。在太后母子之间,终不敢传只言片语。后来,太和二十一年,我从济州刺史任上回朝,孝文帝对我兄弟当年的表现赐酒嘉奖。如果你们以后遇到皇帝知遇,要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
第三段,告诫子孙为臣忠贞,小心谨慎;但思己过,不论人非。对人无论贵贱都要待之以礼;谦退,知足。
“吾自惟文武才艺、门望姻援不胜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津今复为司空者,正由忠贞,小心谨慎,口不尝论人过,无贵无贱,待之以礼,以是故至此耳。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驱弛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家仕皇魏以来,高祖(孝文帝)以下乃有器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显职,时流少比。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气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义,为一门法耳,非是苟求千载之名也。汝等能记吾言,百年之后,终无恨亦。”
杨椿说自己才能门第不及他人,之所以能屡任高官,就是因为为臣忠贞,小心谨慎,但思己过,不论人非,无论贵贱,待之以礼。又说你们现在有坐着待客的,有轻论人恶的,有重贵慢贫的,这些都是“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又说,我们家自孝文帝以来,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当今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如果你们能存礼节,不奢淫,不骄慢,即使不能胜人一筹,也足以免于被世人所讥诮,足成名家。我今年七十有五,自己感觉气力还可以为朝廷效力,之所以孜孜求退,就是要你们懂得知足的道理,也是一立身的法门,并非是我要追求千载好名。你们能记住我这些话,终究不会有什么遗恨。
杨椿隐退之时,谆谆告诫兄弟、子侄:忠、义、谦、恭,为保一家平安发达,可谓用心良苦,同时也道出杨家代有人才,屡出高官的“秘密”。
注:杨氏是杨姓郡里望族,从西汉时杨敞任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任东汉太尉。杨震又号称“关西孔子”, 历史上著名的“四知”典故就发生在他身上,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震之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俱为高官,所谓“四世三公”。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60540.html
相关阅读: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