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卢沟桥事变与辛丑条约有何关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野史秘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近期,上海交大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博士后刘峰做客澎湃·问吧,跟网友交流,解疑释惑。天皇是否应对侵华战争负责?战时日军如何看待中共的敌后战场?中日军队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相差几何?卢沟桥事变与辛丑条约有何关系?日本人为何称侵华战争为“事变”?——私家历史摘选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1932年3月9日,日本第九师团进驻上海。
麻瓜进了霍格沃茨:日本天皇对侵华战争负有多大责任?当时天皇到底有没有实权?
刘峰: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是政治讨论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显然他的责任,与他所掌握的权力大小、参与制定战争策略的程度和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若仅从法理上看就可以发现,《大日本帝国宪法》曾规定天皇对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是全国军队的统帅。
因此无论是策划战争,还是制定计划、派遣军队,天皇都是有权力、有责任参与的。只不过他的权力,以所谓“辅弼”的形式由陆海军首脑代为分担了而已。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只要天皇发话或干预,就能够对战争政策和战局的发展施加重要的影响。所以,他显然对侵华战争是负有重大责任的。这也是目前中日学界的主流观点。
坚果壳:东京审判时为什么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
刘峰:除了美国和日本之间有一些私下“交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保留天皇将有利于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统治。
因为日本人一直尊崇天皇,所以如果处决天皇,可能会引发日本民众的激烈反应,不利于统治。相反,如果利用天皇,或者借用天皇的名义发布命令实施统治,则事情将变得更为容易。据称当时美方有人估计,天皇的价值大致可等同于一百万的军队。可以理解为,若利用天皇,美军可能可以避免少动员,甚至少牺牲一百万的军队。
昭和天皇
唐昊灏:在目前的抗争史研究中,经常涉及对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讨论,请问当时日本国内的政府高层以及前线作战的军官或士兵是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问题?
刘峰:据我所知,事实上当时的日方并没有把敌后战场视为“战场”。他们长期以来接受的是正规战教育,所以认为在敌后所进行的扫荡和警戒,只不过是为了“维持治安”。当然,在此后发现敌后战场的规模偏大后,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也是战场的一部分,故将此称为“治安战”。
大舌?的??生:我想问的是当时侵华日军对我党敌后根据地军队的战斗力有何评价?
刘峰:他们认为中共的军队是华北的癌肿,要尽快予以消灭,认为中共军队本身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强,但却会很好地保护自己,避开日军的锋芒。而且认为中共军队真正恐怖的地方不是在于军事能力,而在于强大的政治思想宣传攻势。
搬运工:日军的军事训练体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这样一种说法,10个国民党军人才能打赢1个日本兵?
刘峰:日本陆军一般在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三日在全国征兵。根据《兵役法》规定,年满二十岁(一九四三年后因兵源不足,更改为十九岁)的男子都有接受征兵审查的义务。
士兵的训练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对新兵的训练;(2)对上等兵的训练;(3)根据兵种的不同进行专门训练。训练的流程大致是:立正稍息等基本动作、刺刀训练、射击练习(视兵种而定)、战术训练等等,同时还在此过程中接受武士道军国主义的精神教育。
而国民党方面,有很多士兵就是为了吃粮才当兵的,甚至是被抓壮丁来的,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不是说日军训练有多好,而是国民党方面的训练实在太差了。
当然,日军以一敌十,也有火力配备,作战指挥上的因素。而且以一敌十这句话,也并不是真的在说一个日本兵能同时对付十个国军士兵,而是指一个单位的日军,凭借军事训练、火力、指挥上的各种优势,能够使其作战能力达到同样单位国军的十倍。比如一万日军可以应对十万国军。
1933年6月12日,日本关东军侵占玉田。
唐昊灏:自一战之后,日本奉行总体战的方针,请问当时日本在对华作战前和作战中的动员问题?与中国相比,特别是涉及与国共两方的动员能力的比较。
刘峰:日本陆军在一战后流行总体战理论,由田中义一等人为首,开始追求“军队的国民化”和“国民的军队化”,创建了在乡军人会等组织。他们的士兵在退役后会转入预备役,抑或在返乡后加入军人会。所以一旦战事爆发,仍有可能被动员起来参战。
日本的每个师团在无战事时,平均编制现役为1.5万人,战时可扩编至2万人,同时还会随军带着预备兵,以便随时补充。总体来看,抗战爆发时日军现役兵总人数有38万,共17个师团,平均每师团2.2万人,是齐装满员的。我国军队170-180万左右,共230多个师,平均每师不足8000人。作为人口大国来说,动员的能力是很差的。
成长的岁月:请介绍一下卢沟桥事变和辛丑条约的关系。
刘峰:义和团事件后,根据一九?一年的《辛丑条约》日本可以在天津附近驻屯部队,负责保护外交使馆的安全。该部队被称为“清国驻屯军”。清朝灭亡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该部队改称“中国驻屯军”,并在此后逐渐扩大了编制。因为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在天津,所以日方也将其称为“天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的,正是这支军队的第三大队第七、八、九中队及第三机关枪中队等。
sdaqjjkjl:日本在战争之初称之为“北支事变”、后称“支那事变”,为什么不称“战争”而称“事变”?
刘峰:当时日本并没有向中国宣战,所以没有将其称为“战争”。之所以不宣战,原因在于:第一,不宣战状态下,日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可免受战时国际法的制约,比如日军俘虏的中国士兵可以不当做战俘处理。第二,是因为日本需要从美国等国家进口战略物资如石油、钢铁、橡胶,根据美国的中立法案,美国不能对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出售武器。日本不宣战,就能够继续从美方进口战略物资。正因为如此,日方才把中日之间不宣战的战争叫“支那事变”,把美日之间宣战的战争叫“太平洋战争”。 第三,一九四?年以后,日本承认汪伪政权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对他们来说,蒋介石政府只是一个地方政权,所以对一个无法代表“中国”的地方政权,也就不存在宣战的必要了。
珍珠港事件
福-- STAR 兔纸:您好,想请问日本人是怎么评价汪精卫的?
刘峰:其主流观点与我国学界一致,认为汪精卫是日本的傀儡,是一个软弱、亲日的人。但最近几年也有新观点认为,汪并非一味地任由日方摆布,他为了自己的政治欲望和政治野心,也曾要求日方放松对他的限制。由此形成了一种“一面从属,一面抵抗”的姿态。另外,也有不少右翼学者在鼓吹为汪精卫翻案,认为他在青年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向日军投降是追求和平的行为。这是无法让人赞同的。
1827597421:中央台正在播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我想问刘博士,东北抗日联军当时有多少部队,一直坚持到什么时候?
刘峰:东北抗日联军是三十年代前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伪满境内由中国人和朝鲜人编成的游击部队,1936年还曾经历过改编。据称在组建之初,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人数为6000余人(此为我国记载的数据,当时日方记载为1630人)。在兵力最多的时期,第一路军(下辖2个军)、第二路军(下辖5个军)、第三路军(下辖4个军),共计11个军三万余人。主要的抗战活动一直持续到1941年退至苏联境内为止。抗战胜利后,其中的金日成等人返回朝鲜建立了政权并延续至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59552.html

相关阅读:老知青忆:北大荒男知青为当赤脚医生自己割掉阑尾
揭秘:古人们为何喜欢在春节结婚和行房?
司空摘星个人简介 司空摘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古代时候的“宅女”超龄不嫁人会被罚款
震惊:李清照用诗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