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位“书痴”曾经指桑骂槐地在拥挤的宿舍里大声诵读:“不读书,何以成器?”我们几个知道他没有恶意,也就一笑而过了。
读书是一件可爱的事情,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读书更是一种习惯。
毫无疑问,中国人是爱读书的。 所以,中国有“四大名著”,中国有优美的“唐诗宋词”,中国有“信达雅”的翻译文学作品。所以,中国有那么多可爱的读者———视读书为生命的读者。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一位同学堪称是“书痴”。此君对吃饭、穿衣一无所求,所有的“财产”都换成了书。
我们小小的宿舍里挤着5个人,上下铺的6张床正好空出来一张,于是,那张空出来的木板上就容纳了那位“仁兄”所有的“家财”。大学4年过了一半的时候,那张空木板上除了书以外,就已经没有空地方了。
当时年少的我们,对那位爱书胜过爱自己的家伙又好气又好笑:好气的是,他那些“劳什子”宝贝书把我们几乎所有的空间都占去了,好笑的是,他一看到书时那种闪闪发亮的眼神,比看到漂亮的女生时,还要有光泽。后来的事情有点忧伤,那位“书痴”同学因为身体的原因退学了,他走的时候也带走了所有的书,于是我们的宿舍就一下子“宽敞”了起来。
但奇怪的是,剩下的4个人,心里反而空落落的,我们知道,也许再也看不见那个捧着书,恨不能把头都埋进去的“舍伴”了,虽然为了他的书,我们曾经半真半假地吵过;虽然为了没经过“书主”同意看几眼他的书,我们全都挨过他的“说”。
突然想到那位久已在记忆中隐去的“好书之人”,是因为看到了一则“我国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的新闻,来自官方通讯社的报道说:“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发现,5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以识字者总体样本计算,2003年比1998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了9.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
专家估计,在今后的日子里,其他媒体(如电视和异军突起的VCD、DVD等)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有限的闲暇时间,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则报道,我的心里涌上一丝难过,和难过一起涌上来的,竟然还有那位“爱书如命”的同学异常生动的脸庞。
中国13亿人口,经常读书的只有5%,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数字啊?中国人已经忙到这个份上了吗?13亿中国人中的95%的人,除了那些暂时不识字的,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读书了吗?如果不读书、不读报纸、不读杂志,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如何能提高呢?面对日益下降的“国人读书率”,中国人的素质如何保障呢?一位女作家在谈到中国人素质的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所在。
她说:“现在的误区是,以为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就理所当然的提高了,其实,有文凭和有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的确十分赞同她的观点,而中国人丧失了读书的热情这一调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她的观点。
无独有偶的是,北京青少年读书计划办公室也在近日进行了一项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但现在孩子手中的课外书近八成都是“考试类”书籍。
而在学生不读课外书的原因中:“没时间读书”一项的选择率为30%,而认为“没有读书气氛”的孩子却占了35%,另外有25%的孩子表示“家长和教师不赞同读课外书”,还有10%的孩子认为“无书可读”。
“没有读书气氛”成为学生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理由,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吗?大人因为“没有时间”而不读书,孩子因为“感受不到读书气氛”而放弃读本应该在他们这个年纪大读特读的课外书,这之间的联系,不是让人一目了然吗?记得那位“书痴”曾经指桑骂槐地在拥挤的宿舍里大声诵读:“不读书,何以成器?”我们几个知道他没有恶意,也就一笑而过了。
现在面对中国人从大到小都不爱读书的窘境,面对中国人正在逐渐失去的阅读兴趣甚至是阅读能力,面对当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世风”,那位在我记忆中本已模糊殆尽的“好书同学”的形象,却莫名其妙的清晰起来:虽然有些极端,但却是一种久难觅得的可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jiyi/jiyizhixun/21932.html
相关阅读:记忆是什么
癌症与记忆起点
高才生记忆原理
电脑白领巧选食品增强记忆力
老年人提高记忆力 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