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为儿童的记性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下降,科学真相究竟如何呢?心理学认为鉴定一个人记忆力好坏,应以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为指标加以综合考察,强调一方面,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分为两组的小学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记住某个相同的材料。一组要求它逐字逐句背出来,一组要求意义记忆,即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分析加工,将新旧知识进行系统比较,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结果,在逐字逐句记忆方面,小学生领先(记住了72%),初二学生次之(记住了55%),高二学生最差(记住17%),但是在意义识记方面情况正好相反,小学生记住28%,初二学生45%,高二学生83%。就是说儿童机械识记比成人好,而成人意义识记比儿童强。机械识记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在全面性、速度、正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比机械识记好。
儿童天真烂漫,像鹦鹉学舌,读起书来琅琅上口,于是人们误以为儿童的记忆力比成人好。
记忆力是发展的,是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发展的,开始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尔后又降下来。记忆的高峰年龄大约在18—20岁(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是18—25岁)。而粗略地说,18—30岁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代,而且判断能力、动作和反应速度都是最好的。所以,在高中、大学学习的同学,莫要辜负了这段美好时光。 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依赖先天的凛赋,而应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王安石《伤仲永》描写了一个神童沦为庸人的经历。方仲永5岁时就能指物赋诗,可是他的父亲不明事理,经常领了仲永到乡人处“表演”,有人用钱买下神童所写的诗和字,方父认为有利可图,乐此不倦。由于他不懂教育原理,炫耀牟利,很快葬送了仲永的天赋,神童很快不神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英才荟萃之地,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前往参观后倍加称赞,国外新闻机构的记者撰文对学校的斐然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早在1974年李政道曾向周思来总理进言:“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艺体育那样从小培养,打破常规让少年提前上大学在国外已是屡见不鲜。”这建议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同。1978年3月有21位少年英才被中国科大破格录取,成为首届少年班大学生。少年班学生被誉为神童,但他们并非是宠儿,他们的迅速成才既要靠原有的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拼搏,而且因为年龄尚小,比一般人要付出得更多。如第七期一个姓陈的同学,入学成绩并不特别起眼,经过努力之后,才获得科大最高荣誉奖状——郭沫若奖学金,后进入美国第一流大学深造。他成功的诀窍是勤奋,还有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他为了学好英语,自制许多词汇卡,挂在床边反复琢磨,通过对信息的反复输入,大脑皮层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使他对英语能运用自如。另外,每晚的美国VOA教英语节目一到,就抱着收音机到校园草坪上收听,后来他成了公认的“英语活字典”。一位来自农村的邵姓同学,从小边读书边干农活,放学回家割草放牛,常把书本带在身边。上中学,要赶10里路,他就准备好一道难题,边走路边思考,他初中还没结束就自学完了高中的课程,考取了第六期少年班。他是全班早晨第一个起床的人,晚上自修非常认真,有时同学入睡了,才俏俏地回到宿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大学一年级时4门课全是100分。
反之,如果不加约束,任其放纵,那么就会像方仲永那样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有位1983年考进的学生,过分贪玩,更迷恋于武打小说《武林志》,看了一遍又一遍,对其情节记得牢而又牢。他曾对班主任说:“你指出《武林志)哪一页,我就知道里面讲什么内容。”老师考了一下,果真如此。可惜他没把功夫花在刀刃上,很快学业荒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jiyi/jiyizhixun/2043.html
相关阅读:癌症与记忆起点
电脑白领巧选食品增强记忆力
高才生记忆原理
记忆是什么
老年人提高记忆力 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