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龙
1
我一直是个怀揣泥土的人,
遇见你,
它就有了瓷的模样。
上面三句诗,是农妇余秀华一首诗中的几句。以此为切入点来评析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感觉还是吻合恰当的。应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它需要融合共性与个性、现实与虚拟、时间与空间、甄别与普适、知识与能力等等的要素。权衡方方面面的结果,最终固化在应试写作上,呈现出的风貌也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化“土”为“瓷”。
就个体的考生而言,他们个性特征的差异性不言而喻,他们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特的“怀揣泥土的人”,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别,他们阅读的内容乃至阅读方式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着遇见你高考时,将各自所怀揣着的泥土变成“瓷的模样”时,也会异彩纷呈才是。而问题的另一面在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又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尺度的。我们需要有“一把尺子”来度量所有考生,在评判“瓷的模样”时,其质地、色泽、款式等等都要通过具体的赋分来加以区分。
这就要求考生在合乎规范的操作中尽量彰显自己的个性。虽然应试作文的评分要求中就立意、结构、表达诸多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但对于极具个性物质的写作来说,还是机械了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私人化的东西,是有着作者鲜明个体印记的。同样对生活的理解,莫言用小说的形式,余秀华用诗歌的形式,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而应试写作则不能有过大的随意性,否则就不好用分数来量化了。这正是应试作文的吊诡之处。
说到这儿,就要到关键了。怎样突破?后高考时代,新高考来临之际,强调语文核心素养要充分体现。怎样通过应试作文来引领学生语文学习,尤其显示出紧迫性与重要性来。
来看今年的作文吧。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19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9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9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实话实话,语文Ⅰ卷作文还是高水平的。这样的作文题可以说,基本达到了新高考对学生作文素养的考查要求。让考生能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让年轻人感觉到自己在时代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具备的。
这样的提示,让考生联想和思考,考生是充分有话可说的。审题不设过高的障碍应该是应试作文一个起码要求,否则让考生想了半天,还不知从哪下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在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无外乎,就要求考生回答一个问题:怎样继往开来,在时代的大潮中当勇敢的弄潮儿,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但这中间还是有一个大大的陷阱的。如果考生直接就以写信的形式向2035的孩子们喊话,则还不是高级形态。这个作文的只是要求你想象着是让未来的人看到的。也就是说,你写当下的话题,要有时代的前瞻性,所说话题与展开内容,既是当下现实,又对未来有启发意义与关照意义。你今天的梦想与努力,应该要给未来的同龄人一点助力作用。
今年的作文题,怎样化“土”为“瓷”,关键就在于要有新奇的语言表达系统。
2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坦白了说,公平是个伪命题。天下本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如果真要追求所谓公平,也只能相对而言,大而化之。应试作文在公平诉求之下,要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这本就是滑稽的。假如我们用《老虎灶上的大铁锅与电饭煲上煮出的米饭哪一个更香》这样一个题目来要求考生作文,立马就人有站出来反对。因为“老虎灶”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个什么东西已经不知道了,那就可能无话可说。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可以设置选择项。在这点上,全国Ⅰ卷做的最好。12个关键词中让考生任意选择三个,串成一个中国故事讲给外国朋友,考生就会有自己合适的选项。父亲开车打电话被女儿叫来交警,写信对象为三个也是让考生有所选择。
这就体现了公平最大化。应试写作中,最不着调的就是所谓的散文体,也被诟病为“高考体”,往往是少年强说愁滋味式的滥情,或者是非常高级的媒体的社论腔调,大道理说的吓死人,或者是故纸堆里掏一些腐败的东西,重新包装成时尚玩艺以娱乐大家。所以说,公平点讲不是限制学生写作体裁,而是应该让考生自由发挥。为什么诗歌就不能是高考写作的形式呢?不好评判,那毕竟还只是考试部门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我们的弱点甚至是蛮横。因为我们不好评判,所以就不让你写,你写的再好也是白搭。
这对考生来说公平吗?不公平,那就得设法改。今年的高考题作为新高考的序幕,给了我们明确的信号。充分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能发挥出最大潜能。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是最大的创新之处。以前都说应试作文题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而这样的要求则完全让学生放的开,想的开。2035年的中学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现实生活,怎样让彼时的他们能看懂,是考生必须考虑到的。去年的作文是与外国年轻人“对话”,而今年则要求与未来的年轻人“对话”,继承中有创新。
在这个平台上,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坦率的讲,作为选拔性考试,应试作文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本没有错。“一带一路”是怎么一回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怎样化解,明星高片酬究竟该不该,人工智能会不会最终毁灭人类,等等。不是要让学生有专门的研究,而作为现代中学生,也是必须有所知晓的,毕竟死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文能载道,应试作文要考查学生思考社会热点的能力已经有所共识,这个引领性还将继续发挥。
当然,应试作文毕竟还不是政治论文,其写作本身的能力考察仍是重中之重,具体到书写环节,都特别关键。遣词造句的能力、框架构建的能力都要充分考虑,最后给考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结论。
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应试作文的判定环节。应试作文到底能打多少分,明里说都能说个子丑寅卯来,有些问题还是不太说清楚的。有不少地方,为了保证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会人为划定应试作文的起点分,预设达到什么什么标准就是42分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试作文的评判规律。还有就是近似苛刻的阅卷时间,秒杀状态下的所谓公平,人是知道一点的,还有的就只有天知道了。
今年的作文题,学生的想像力、思辨力、概括力都可以全方位考察出来的。既了解过去,又关注当下,更思考未来。这个作文,学生讲故事也行,讲道理也行。最大的挑战在于,要让2035年孩子能读懂,要让他们有所借鉴,这就要求语言表达本身要具有新颖之处、独到之处。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
3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知识,不是能力。如果教学中只让学生掌握知识,那远远不够的。点睛之处在于要让学生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是死的,随时都可以忘了的。而能力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还以全国Ⅰ卷的那两个作文题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个应试作业来寻找那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12个关键词,涉及现实生活各方面,都是社会热点,考生总会有自己熟悉的对应点。问题是作为现代中学生,怎样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关键能力了。因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要能够用让外国人明白且能接受的说话方式与世界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这种能力具有了,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就稳健多了。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叫来警察。这是小事化大吗?不是。公权力介入家庭私人空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要让学生把这个道理悟出来,讲清楚,才是最关键的能力。
有一种能力,叫写作。写作不是知识堆砌出来的,而是能力体现出来的。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把一个道理讲清楚,这就是能力。问题在于,怎么呈现?应试作文是有要求,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偏向让学生写议论文,认为能占便宜。甚至怎样拟题、怎样写好第一自然段落,怎样展开,怎样写一个经典事例等等都训练再训练。这样八股式下来,无疑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拓展。
搞笑的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若干精英及媒体炫耀说自己押中了哪个哪个高考作文题,哪怕绕九个弯子能攀上也说是自己的本领。其实这还是有些老师心虚的表现,因为你还是在较劲写作知识,并不是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真正的能力不需要押题,只有知识才需要有符合度与稳定性,可以押一押猜一猜的。而能力是开放的、多元的、自由的、灿烂的。
有独特的语感语流,有个性化的逻辑语体,有最佳的立意高度,这才是能力的展示。现在社会的语境往往较为偏执,缺少辩证性,这也影响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王者荣耀”到底能不能玩,这本不是问题,偏向于某一点放大了说才是问题。
那么,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还是可以让考生充分展示的。要说平时训练,我们都训练到了,所有关注社会现实的内容,都让考生思考了,表达了。今年作文的神奇之处在于,让你关注时代现实是对的,而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你的故事,你的思考放在眼前看是一种状态,而要让将来的同龄看,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乍一看平淡无奇,细一瞧风光无限,正是这样的守正出新,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zzw/1271217.html
相关阅读:诗意地栖居-话题作文“寻觅生活中的诗情”导写
2019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一半是火焰,另半也是火焰”
素材积累 高考优秀作文议论性散文片段精选(荆轲)
名家点评2018年高考作文之天津卷
高中优秀作文赏析: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