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到循序渐进,从城市到乡村,以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和设施、投入、评价等配套措施极不对称和平衡的阵列席卷全国。为教师教学设置了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也给教师教学带来空前的挑战!而且,我们千差万别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东西差别、南北差别、城乡差别)又制约了我们随意的想象:
一、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农村或城市、东部或西部、南方或北方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千差万别,而由此产生的知识背景和智力发展程度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和(中、高)考试却是统一的(东西、南北、城乡融为一体)。为减轻学生负担又不给落后的学生补课,这是不是教育的绝对公平?
二、多门学科相互整合的影响,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综合世界,不仅仅面对我们所教学的化学学科,还有数学、物理、英语、语文、生物、信息、综合等等,“素质教育”越全面,相应课程就越多学生书包就越重(怪圈!)。这么多课程的综合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理科综合、文科综合,更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们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三、是化学教学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短短几个月,直至每周几节课,按标准应是九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大约9个月,每周3节课。如果算上中考复习、及中考所用时间,剩余给正常教学的时间还有多少?寄希望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广大乡村地区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四、我们教师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千差万别,而由此产生的知识背景和发展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现在又缺少对教师比较系统的、专业的、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培训(培训的数量意义远远大于质量意义),用于改进教学和补充新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教师都可以努力做到,虽然条件不一样),这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和化学科教学素质。而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也就在根本上有意迫使教师向这方面努力,迫使教师去开发相应的、适合自己教学的、符合课程标准的化学课程资源(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这比旧教材难度大得多,但也没有办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熟悉化学课程标准和所使用的化学教材。
化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化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是对学生学习化学课程效果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具体规定。标准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习要求(效果)是明确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化学教科书是教师的教学范例,教师用教科书教,不是教教科书。教材要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空间。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还包括图书、实验室和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等。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中心,鼓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评价。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因而,教材只是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唯一,也有可能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目的,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从而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完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将左右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结构。
如何把教师希望的认知能力及与化学有关的知识构架移栽到学生已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中,才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而,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结构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随便写写画画,而是一片“茺原”,已经生长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这需要我们去开拓!去耕耘!去挖掘有价值(也许相对于我们而言)的品种,再进行嫁接,从而构建化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我们工作的绩效主要是通过学生为载体表现出来,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不同,我们的“产品”是不断成长变化的鲜活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性和基质。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结构状况,直接影响我们“移栽”的方式。就像建筑工程师设计大楼一样,只有了解了相应的地质结构,才能决定怎样打基础,决定上面的建筑怎样设计才安全、稳固。
凡是优秀的教师,都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一眼就看出学生的“底子”,看出学生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再加以引导,从而适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获得自己相应的化学认知能力和化学知识构架,从而感到不同程度学习的成功和兴趣。才有可能获取成功,完成或达到我们所设定的目的。
虽然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用品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学生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不一样,对生活中所接触的化学知识肯定也不一样,我们给学生提供的知识快餐也必须丰富多彩,尽量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让一部分学生兴趣昂然,另外一些学生莫明其妙,或无可奈何,形成一种人人能够参与,人人都想参与的氛围,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把握所面对的化学知识在考试中的展现形式。
课程的实施状况,课程标准的实现程度,大多都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教学,判定“素质”的高低。此外当然也有其它方式,但这是主要的。中考试题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而把握所面对的化学知识在考试中的展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展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准确性。
如:2007年某市的一道中考题:
(4)小李观察到老师每次拿镁条来做实验时,镁条表面总是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用砂布擦去才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他请教老师后知道,这层“外衣”是镁条与空气中某些物质化合生成的一种化合物。他猜想,可能是MgO,也可能是Mg(OH)2.老师引导他分析,该“外衣”不可能是MgO,原因是
(5)小李收集了一些干燥的该“外衣”,放入一个与空气、其他物质相隔绝的容器中加热,并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入装有干燥剂(只吸收水分,不产生新的气体)的干燥管和装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结果,干燥管质量增加,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①该“外衣”不可能是Mg(OH)2, 原因是(不能只答实验现象)
②组成该“外衣”的所有元素的元素名符号是
③参加反应生成该”外衣”的所有物质是
这道试题就从“能力”的角度考察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相应的物质构成和化学用语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试题类型,我们在教学中,就利用这些典型的例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考题的科学性还是比较强的,利用中考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高分低能”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大智若愚”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要被“考试=应试教育”的烟雾所迷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对试题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出题的人如何设置试题来体现课程标准,把握了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握扩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否则瞎子摸鱼、大海捞针,效率怎能提高?这也是“省时省力”的技巧之一吧,值得我们探讨。
四、研究最实用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特别是一波连接一波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展评”搞得轰轰烈烈,似乎课堂上学生掌声越多、吵闹声越大就是“新课堂”了,似乎只有用多媒体上课才是“新课堂”。这里的课堂教学“秀”,其实效性值得商讨,而且其广泛性也难以令人信服。观摩回来最大的感受是“仅用于表演而已”,而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长期的、受“考试”指挥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最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适应教师、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科特点,适应学校的教学实际,适应本学科测试的要求。我们不必要哗众取宠,不必要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不要被美丽的外表迷惑了。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初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景、充实教学内容;从各种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观看的影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时代性;设计并组织实现学习目标的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使教科书更适合地区的特点。其过程,既有探究,也有讲授,既注重参与,又注重想象,多种教学方式适时而用,有效、实用才是第一。
同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重要的作用,应注意以下方面:
1、学生实际学习方式,不一定能单纯归属于某一种学习方式,大多只是偏于某种学习方式;
2、各种学习方式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3、接受与发现学习、机械与意义学习、自主与受动学习,在本质特征上虽然是对立的,但并不是是非分明、学习效果绝对相左的,各组学习方式的某些特征有相互交*和涵盖的内容,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4、随着学习者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式也逐渐转化,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也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便于进行或学得更有效;
5、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同时,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五、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充分体现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教师,各个方面的特长并不是很突出,课堂教学也不十分“精彩”,也不怎么“勤奋”,但学生却喜欢他,他所教学科的成绩也不错,这就是非智力因素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教师,要善于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严格型的,要多点宽容和幽默,多点微笑和慈爱;
温柔型的,要多点哲理和信心,多点意外和惊喜;
多才多艺型的,要利用自己的才艺,放下“架子”,拉近师生的距离,多方面构建教学的桥梁;
普普通通型的,要在普通中展现自己的不一样,多展示自己细致、热情、博大精深的一面;
外向型的,要兼顾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你的关心,感受课堂欢乐的气氛;
内向型的,多用你渊博的知识,自信的微笑,带领大家遨游知识的海洋!
总之,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就看我们怎能样展示自己。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倾听、注意尊重、注意分享,才能提高师生交流的质量和效益。
有人说:新课堂,教师不再是惟一的提问者,他要接受学生的提问;
教师,不再为课堂的吵闹而苦恼,而是为课堂的安静而苦恼,要千方百计地引发学生的吵闹;有时,教师,只需给予点拨和帮助,学生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有人说: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应当是一个知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拙”帅;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这样,课堂教学才是双向的,是让学生安心、教师舒心的教学体验过程。
正所谓:传统教学并不代表落后,现代流行的教学方式不一定代表最先进的,因循守旧固然不对,推倒重来也未必一定正确,我们更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并不是片面反对传统教育。多媒体、网络技术、DIR实验技术等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化学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这并不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并不能取代传统化学教学的某些优点(低成本、能替代、多动手、更直观,广西师大“兴华科学探究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反而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整合、综合利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以达到我们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更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认真演泽和品味。不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希望寄托在反复练习“好事多磨”上,绝不是成功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师,只能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越来越“苦”、越来越“枯燥无味”。而只有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解放我们化学教师的课外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欣赏我们的化学教学,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也减轻学生的化学学习负担,增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返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否则我们终日忙忙碌碌、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还有什么心机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幕后刻苦用功,才有台上风光无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980712.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
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