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用材料进行教学因其良好的实用性受到推崇。这一教学方式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相应的文字、图表材料为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补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添加材料
1.这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更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史料是史学研究的载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最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利用材料进行教学正是要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2.弥补教材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的需要。中外历史虽浩瀚如烟,教材却是精简的,其中结论性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更多是在接受结论,而缺乏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如果教师在课上适当地补充一些材料以引出教材的结论,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如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三省的职能及运作,可以补充如下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3.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沉沉。如果在教学中补充相应的课外材料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的参与,既能改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介绍英美代议制时,可以引用这样一段对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由于是真实的事件,学生必然感兴趣。而教师接下来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我"和"总统先生"分别是哪国人?为什么?这两国的代议制有何不同?等等。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去理解该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
4.适应高考题型变化的需要。各省的高考题型基本上都分为两种: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已经无需赘言,而选择题在近些年明显呈现出材料化的倾向,或是文字材料,或是图表,俨然就是一道道小型的材料解析题,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以2011年部分地区的高考卷为例。
鉴于此,一线教师必然要对学生加强训练,而课后练习式的单纯训练,哪比得上课堂上的潜移默化。
二、方法的尝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添加材料
1.材料的选择。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材料很多,按照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对教材观点进行印证的材料,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如在介绍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时,展示图片,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何为"少数人的民主"。
第二类,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材料,使相关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如教材在介绍反经济全球化运动时,只用了一张图片,而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往往认为,反经济全球化运动只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时,补充如下两则材料:材料一:2008年1月1日,墨西哥4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1月31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政府……重新谈判。——摘自新华网。材料二:2004年9月,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事件。有人打出标语:"把埃尔切(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摘自新浪网。学生就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进而引发思考:发达国家既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什么还要反全球化呢?这时教师再展示一则材料: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摘自新浪网。学生就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冲击。反之,发展中国家则受到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壁垒的冲击。这样有关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就更加全面了。第三类,与教材观点相反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教材中写道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走出低谷,度过大萧条。这时教师补充如下材料:……"罗斯福新政战胜大萧条"的说法的确有漏洞。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刘瑜《罗斯福新政不是战胜了大萧条而是延长了大萧条》。材料二: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也有人认为是二战使美国度过了大萧条,进而进一步思考:这种观点是否有其合理的一面呢?对照材料不难发现,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开设了大量工厂,为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这是有利于度过大萧条的。两种观点的对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第四类,与时事相关并与教材相联系的材料。用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古为今用的观念。如当前的房价调控、城镇化建设和户籍改革,可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相联系。其实每年都有很多事件与教材内容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且时事热点往往也是命题者的宠儿,一线教师尤其是不能忽视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80223.html
相关阅读: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