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中学历史讲台十余年,面对的学生多是90后、95后乃至00后,但正是"新新人类"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我这个70末80初的教师以极大的震撼。
一
2012年初,有一次在"家常课"上给2014届的高一学生上《美国独立战争》。在解读美国独立战争背景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了两点:"(一)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自由和自治的传统;(二)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我自己在学生时代高三选修的就是历史,这两点背景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95后的学生却没有依葫芦画瓢地抄笔记,当时就有一位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您这两句话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我闻言一怔:"哪里矛盾了?"
学生:"您一会儿说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是自由自治的,一会儿又说英国专横暴虐的殖民阻碍了北美的发展,这不矛盾吗?如果说北美一直以来是自由自治的,那就不该有英国专横暴虐的统治;如果说英国专横暴虐的统治都阻碍北美发展了,那又怎么能说北美一直是自由自治的呢?"
我顿时语塞,没错,真的自相矛盾。历史本身不可能不合逻辑,那一定是我的叙述出了问题。仔细一想,果然,是我在叙述中忽略了"七年战争"。因为"七年战争"不在《考试手册》要求的范围内,而北美自由自治的传统和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却是各类考试热门的考点。我这么一忽略,原本环环相扣的历史逻辑就变得混乱和跳脱了。正确的历史逻辑应该是——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有自由和自治的传统;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填补财政窟窿,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破坏了北美自由自治的传统;于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西方人常说中国人缺乏逻辑。国人也觉得很多地方不需要逻辑思考,比如中学历史这门课,你只要肯"背",至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就行了。而这位95后学生却在我的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以严谨的逻辑思考推演历史进程,发现了叙述的缺漏,也反衬出我这个80后教师思维上的疲沓和懒惰。自此之后,我对95后的学生都平生出些许敬畏,每次上课前,都要再仔细梳理下教案是否符合历史逻辑和叙述逻辑。
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是高一历史必修的内容,我在课堂上解释雅典民主政治中"多数人暴政"这一概念时,喜欢创设一个历史情境。我会指着班上某位同学说:"他是我们班上的土豪,课桌里藏的都是人民币、银行卡,现在我们全班同学投票,把他拉出去崩了,把他的钱都分了,大家说好不好?"给08、09届学生上课时说到此处,全班同学都会很配合地哄然应诺,兴高采烈地鼓掌通过这个"打土豪"提案。然后我就可以顺势话锋一转引出"多数人暴政"的概念。
2015年10月,我在2018届高一学生的课堂上故伎重演时,00后学生的反应却大出我的意料。当我把"打土豪,分浮财"的提议交付全班同学表决,高声问他们"好不好"时,预想中满堂应诺,喜大普奔的场面没有出现。00后的学生脸上浮现出惊讶,不解的神情,然后嗡嗡嗡地议论开来。
"老师,我们凭什么能定人生死啊?"
"多数通过就能要人命,抢人钱了?这也太荒诞了吧。"
"老师,就算只是课堂上打比方,你让我们投票,也得告诉我们他犯了什么滔天大罪,非得判处死刑还没收全部财产吧?"
……
我顿时一懵,天呐,屡试不爽的招式居然不灵了。
课后仔细反思,原来95后、00后的学生不是70后、80后乃至90初的学生,他们不认为"打土豪,分浮财"是天然正义的,他们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少数服从多数,西瓜滚大边。也许他们说不清天赋权利,自由平等,个人与群体边界等等高深的政治原理,但他们课堂上的反馈让我深深感觉到他们对个人生命权、财产权天然的尊重和敬畏。
三
我在2011届高三历史班搞过一次读书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部中国通史名著阅读并作一篇读书札记。作业收上来的时候,虽有敷衍之作,但却有几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保存至今。
有一位选读钱穆《国史大纲》的学生提出:钱穆是不是也是个"宣传革新派"?钱穆批评"宣传革新派"治史往往"先横梗一理论于胸中",而他自己写《国史大纲》又何尝不是"先横梗一理论于胸中"呢?在《国史大纲·书成自记》中钱穆不打自招:"欲求简要明当,则于繁重之国史,必先有所取舍。又必先有一系统之观点,以为其取舍之标准。必先立一'体',乃能有所取裁。凡所裁之宽狭长短,一视其'体'之相副相称以为度。"试问这"先立"的"研寻目标","先有"的"系统观点","先立"的"体"与"宣传革新派"横梗于胸中的理论又何异?
还有一位选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学生认为:范文澜很会讲"段子"。读完《通史简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什么司马懿喜新厌旧;石崇王恺斗富;南朝士族高冠博带,熏衣剃面,涂脂抹粉,看见马叫惊呼是老虎;南宋和尚养长指甲,弄花鼓锤,专讨妇人喜欢。剥削统治阶级的丑陋,给他用"段子"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范文澜的《通史简编》又实在算不上一部好通史。三省六部这么重要的制度创设,范文澜居然在初唐政治中没有提及。科举制也只用了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中"这么一个段子匆匆带过。读完全书,读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脉络还是模模糊糊的。
高中学生的读书札记,观点和文笔都比较稚嫩。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他们面对大师那种天然平视的态度,没有高山仰止的渺小感,也没有为批评而批评,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偏激。就像面对一份同辈的习作,很平和很自然地依据逻辑和事实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曾经遇见过执教中学历史的老先生,很认真地表示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肃清"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影响,殊不知90后、00后的学生大多压根没有什么"五种社会形态"的概念;也曾听某些高校教师说,高校历史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中学所学推倒重来,殊不知如今的中学历史教育所教也并非他们想象中那样陈腐教条。教育工作者也好,文化工作者也好,媒体从业者也好,如果对受众的思想世界一知半解,全凭自己想象的话,那你的工作也就多半跟堂吉诃德跟他臆想中的风车大战三百回合一样了。
70后、80后在90年代当学生的时候,常听50后、60后的父母师长说我们从小到大没吃过一点苦,是垮掉的一代;现在70后、80后自己当了父母,当了老师,我居然也常听见身边的同龄人数落90后、00后从小生活条件太优渥,是垮掉的一代。我自己也为人父,为人师,但我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强。90后、00后生活成长在一个远较70后80后富足、文明、开放的时代,他们能接受到远比我们年少时丰富的资讯,拥有远比我们年少时广博的视野。试想70后、80后有几个在小学中学时代出过国门,而90后、00后又有几个在小学中学时代没出过国门?所以就我课堂上的感受而言,90后、00后比前一代人更理性——相信逻辑与事实;更自信——不会匍匐在权威脚下;也更有道德底线。所以我相信青年,相信未来。
来源:私家历史 林镇国(上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823737.html
相关阅读:武昌起义的经过 历史意义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西班牙内战
转变历史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从一则材料分析中国的对内改革方针
历史模块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