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具有发展大农业的自然环境优势,但新疆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农业无力支撑新疆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约70%,而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更占到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90%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新疆农业发展战略定位、优化农业格局,尤其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由新疆大学李金叶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度自筹青年项目:《新疆农业战略地位演化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其最终研究成果为系列论文。该课题重点对新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战略地位演化、新疆农业特色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课题研究认为:一、新疆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而言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非人们常常界定的属于全国落后水准。农业作为新疆经济的主体产业,一方面农业具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狭义)比重过大,导致新疆经济整体水平的低下。当前新疆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不仅仅是农业经营收入低,更重要的是非农产业收入低,在农业范围内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低下问题是难以奏效或难以实施的。农业规模经营和效益提高的前提是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民的非农化(务农人口的减少)。目前新疆农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因子是投资拉动;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科技贡献率低(包括农民素质低)与投资相掣肘;最小相关要素是土地及劳动力变动,表明靠物质投入实现新疆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已经很小。二、新疆是农业大区,在新疆经济中农业优势突出,对农业的依存度高于全国。除了石油、化工、交通等基础建设外,工业亦主要为与农业密切联系的相关加工业。但是农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不高,其根源在于工业与城市的落后,在于农产品加工、储运、规模的滞后,囿于农业范围探寻农业发展路径将使农业发展陷于困境。研究成果认为,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一定要走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误区,把农业产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和提倡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从事农产品加工、社会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力的平稳转移。同时研究成果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与经济发达区无需拘泥一式,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特点、选择不同运行方式和协调机制。指出新疆农业发展中的若干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针对片面理解开拓农村市场的问题提出三点对策,①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同时启动;②调整工业品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同时启动;③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同时启动。(二)是针对发展特色产业中的盲目性提出两点意见,①加强信息沟通、做好宏观调控非常重要;②特色农业培育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品质提高、市场培育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上。(三)是针对狭隘理解农业投入不足问题认为,①适当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合理调整资金的使用结构;②农民是农业投资的主体,应通过土地经营权稳定、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民投资意识,增强投资信心;③根据农业内部各行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采取相应措施;④建立落后地区农业发展风险基金,拓宽农业投资的引入渠道,培育农业投资的外部环境,增强农业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三、肯定棉花产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强调仅有资源优势和数量优势是不具备支柱产业充分条件的,并提出新疆应实施“突出重点,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粮──棉──饲──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框架。首先对特色持续性、特色产业运作机制、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等为题进行探析;其次从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影响的特色产品、历史地形成的驰名产品分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最后对新疆特色产品进行个案讨论,研究中心定为“红色产业”。建立了特色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逻辑联系,并使之融为一体。四、课题研究强调,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体制创新,尤其是土地使用权及其流转体制创新。同时强调了农民自身组织、协调及市场把握能力较差,应由源自于农民本身的组织代表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以适当的措施加快新疆农牧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二是加强科技投入,依托科技实现新疆农业发展;三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夯实农业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投资方式,同时考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即国家、企业、集体和农民,特别是农业基金等多轨并举的投资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中介机构的融投资功能;四是农业产业化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86809.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