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稳,注重创新
——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增加16分(四道题),非选择题增加6分。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创新。试卷既注重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试卷考查内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问题设计凸显层次且科学性强、难度适中。综观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查全面,突出主干
今年地理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仍然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气候基本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流域的开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地理意义”等。与往年相比,由于试卷结构的改变、分值的增加,使得考查点覆盖面更广、更全面。考试说明中涉及的必修四个部分及每部分的每个专题均有相当程度的覆盖,有助于全面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内容,体现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基础,回归原理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回归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强调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选择题1~2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造成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重要的人文现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基础内容,本组试题以散点图来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考查考生对人口迁移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选择题8~10题组以高空等压面分布为载体,本着“由果究因再拓展”的设计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冷锋的成因及对应的天气现象”这些基本地理原理的理解、表述和应用。例如,综合题36题第(3)问为“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内容,通过学习考生应该掌握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思路。“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流域开发产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应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展开,属于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本设问以“塞内加尔河中下游作为区域背景”,以“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基本解决措施”作为设问角度,很好地体现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牢固基础、把握基本原理既是学习的重要原则又是提高拓展的前提。
三、能力立意,重视思维
今年的地理试题仍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四个能力层级”的掌握情况,整套试题的设问层层递进,增加思维含量,展现考生的思维过程。考生需要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做好解答。
以选择题8~10题组中第8题为例,本题从倾斜的等压面入手、用模式图的方式示意了高空两个等压面的分布, 考生应结合题干图中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图示背景为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分布位置的描述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借助水平方向的经纬度信息可以确定甲乙两地的相对位置;两个等压面均为高空等压面,3km处的等压面与地面平行,5km处的等压面出现倾斜。通过上述地理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可以判断该图示等压面分布模式是由高空与近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考生应能从高空等压面分布推及到近地面气压(或冷热地区)的分布,并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近地面的风向。整道试题由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状况→近地面的风向,很好地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流域是一个地理综合体,最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差异性特点。综合题36题以塞内加尔河流域为载体,提供了该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信息,让学生从中提取河流补给特征、流域水文特点、水资源状况、三角洲地貌发育等相关信息解答问题。第(1)问要求考生分析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富塔贾隆高原“年降水量多(1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高原)、为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但该河进入中下游地区后,年降水量明显减少(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区,从纬度位置也可判读出“草原气候类型”),这为第(2)、(3)问的出现打下伏笔,也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一些解答信息。第(2)题,设问要求:“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从图中信息可知塞内加尔河所在区域气候比较干旱,下游流经沙地,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为沙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这也是沙洲能够不断向南延伸的条件之一;沙洲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与“陆地条件”有关,还需要考虑“海洋条件”,即沿海洋流对其影响,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要点“自北向南流的洋流”;沿海沙洲的形成阻碍了船只进出港口,对圣路易港的发展极为不利。本题从沙洲形成→洋流对其影响→其对港口的影响,既展现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人地关系,思维链清晰合理。
四、情境新颖,贴近生活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情境材料不仅新颖,而且生活气息浓厚,符合“从身边学习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理念,也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以选择题11~12题组为例,试题情境为某班级的一次地理野外实习,材料信息主要通过该班某小组制作的“记录卡片”的形式展现,从野外实习的视角引导考生获取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11题要求考生根据记录卡片提供的方位信息“甲山西南”和高程信息“120m”,确定(a)图中观测点的位置,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确定某点的高度和方位”这一知识点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使考生更易入题。此外选择题3~4题中的“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的选址、选择题5~7题中“积雪深度”信息、综合题37题的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美国的对比以及吉林省汽车工业的“整零协作模式”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选做题中的“滑雪场”、“冰雹灾害”、“城市建设中的植被浅沟”等也是考生们熟知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这些都增加了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亲切感,减轻考生的紧张程度。
五、图文并茂,彰显特色
地理图表不仅可以使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得到直观的表达,而且能够很好地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同时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解读其蕴含的信息,并利用已得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地理高考试题的传统,今年试题也不例外。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3幅(包括附图),其中区域图6幅、等高线图2幅、柱状统计图1幅、二维坐标图1幅、三维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三维模型图1幅。通过形式新颖的、内涵丰富的图表既为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形象的思维空间,也为考生搭建了信息平台,整份试卷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如选择1~2题组将生硬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坐标图,将数字形象化、动态化,更有助于考生理解试题。选择3~4题组呈现的城市布局图把山、水、田、林等自然环境要素组织到城市之中,将风向、河流流向及道路交通信息融入其中,为考生解答问题提供信息基础。选择5~7题组将“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数据以区域为载体呈现出来,使数据的空间分布感更强,地理特色更加浓厚。选择8~10题组以“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为载体,简洁明了、科学性强。选择11~12题组通过实习“记录卡片”提供信息,比在题干中将信息表述出来要形象、灵活。
六、关注热点,增强实效
今年的试题仍秉承蕴含现实热点这一特色,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学结合热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地理学科的实效性。试题隐含的热点包括:我国近年来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问题、城镇化问题、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如37题,通过与美国相比,分析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从而引发考生思考我国汽车工业今后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吉林省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形成对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论证和探讨我国工业发展由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这一现象的时效性。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总之,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
地理网有全面的地理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80531.html
相关阅读:2014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高考地理气候与自然带知识点
高中地理案例分析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污染源自动监控难题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