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荆轲刺秦王》训练提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樊於期(wūqī)  忤视(wū)     提轲(tí)      谒见(yè) 

B.夏无且(qiě)   戮没(lùméi)  ?击(zhèn)    唱和(hè) 

C.?目(tián)    惊愕(è)      中庶子(shù)   被八创(chuàn?) 

D.箕踞(jījù)    目眩(xuàn)   贻笑大方(yí)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拜见。②.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⑤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⑥.士皆?目。?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谢罪。⑧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就,成功。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D.②④⑥⑧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臣拊心日夜切齿也,乃今得闻教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闻”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闻”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有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释:知道荆轲出使目的的太子和他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来给荆轲壮行。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解释:今天前去不讲信任,那么秦王就不可能亲近。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解释:今日前行却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人,是没用的无能鼠辈。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解释: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

 

A.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用法的一项是: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7.易水诀别,是课文最精彩的场面之一,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8.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无穷的惋惜和遗憾。但是,一般都认为荆轲的失败是必然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课文作些探讨分析。

 

解析与答案

 

1. 解析:A项“期”jī,“忤”wǔ,“提”dī。B项“且”jū,“没”mò。C项“?”chēn。“创”chuān?。

 

答案:D。

 

2.解析:①谒,多义词,据上文太子语意,此处应释为“请求(行动)”。③被,句中用如动词,遭受。⑤职,古今意义不同,防止用今义释古义,句中是“赋税”的意思。⑦谢,告诉,解释。荆轲说辞,是向秦王解释,说清楚秦武阳为何“振恐”,而没有谢罪的内容。

 

答案:A。

 

3.解析:①闻,听到,动词一般用法,②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①顾,副词,表轻微转折,只是,只不过。②顾,动词,回头。

 

答案:B

 

4.解析:A项要注意两点,一、这是一个定词后置句,哪是中心语,哪是定语,不能有错。本句后置的定语是“知其事者”,中心语是“宾客”,而不是“太子及宾客”。二、“白衣冠”,课本和《教师用书》都认为是“丧服”,显示送行的悲剧气氛。其实,在古代白色衣服是平民衣服,当然也可用作丧服。在本文中不宜解作丧服,因为无论太子、宾客,还是荆轲,虽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但也怀着必胜的信念,易水送别当是壮行,不会只是悲哀。本书认为因行刺秦王是秘密行动,这是太子和宾客有意化装为平民,以掩人耳目。B项也要注意两点,一、句子内部的关系,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今……,则……”是关联词,当译为“如果现在……,那么……”。二、信,在句中作动词“无”的宾语,当释为名词,信物。C项是判断句式。D项状语后置句式,“之”字后省略了介词“以”。

 

答案:AB

 

5.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人”中心语,“无不立死者”后置定语。B项“为”表被动。C项定语后置句,中心语“群臣”,“侍殿上者”后置定语 高中历史。D项“见”表被动。

 

答案:A与C;B与D。

 

6.解析:A项虚词“以”通“已”。BC项“还”通“环”,绕。C项“卒”通“猝”,突然。D项“陈”通“阵”,排列、布署。

 

答案:无。

 

7.解析;这是一道写作知识题,解答时必须对有关场面描写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场面描写的主要方法有:捕捉场面特点;采取点面结合;用背景衬托;安排恰当顺序等。

 

答案:(1)抓住特点:易水送别的特点有二,一是诡秘,因此作者抓住“白衣冠”,二是悲壮,因此作者突出音乐和人物的神态。(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而写荆轲时,“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用肃杀秋风、寒冷易水为背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壮士出征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分析时既要考虑大的社会背景,也要考虑荆轲的具体谋划,防止只顾其一端而失之偏颇。

 

答案:从大的背景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荆轲企图通过行刺秦王来改变这一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荆轲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从具体过程来看,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的机率却是极大。如果荆轲一开始就定下刺杀之计,的确,完全有可能一举偷袭成功。所以,荆轲自己总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临死时后悔莫及,也在情理之中。陶渊明总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图穷匕首见的瞬间,咫尺之内完全可以逼秦王就范,蔺相如不是“五步之内请得以颈血溅大王”而制服了秦昭王?秦王徒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众大臣“尽失其度”,不是极好追杀?即使在“断股”之后,也可以掷出匕首,“一击而中”:荆轲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可惜呀!荆轲手无缚鸡之力,任秦王挣脱逃出;腿无“行神太保”之功,任其“还柱走”;手无百步穿杨之能,一击不中:荆轲不死,谁死?再从荆轲的谋划过程来看,可以说思虑极其周密,但很可惜,由于心高气傲,呈一时之勇,竟而功败垂成。他明知不能用秦武阳做副手,因为受了燕太子丹一点刺激,便不顾后果,愤然出行。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自古至今,人类留下了多少应该永远记取的教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7806.html

相关阅读:古诗音乐描写艺术欣赏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语文试题中最易失分的七个题型
201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易错分析:实词色彩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