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探究教学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1.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以新课标为纲要,建立探究教学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探究活动起源于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将知识隐含于化学问题中,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习者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逐渐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首先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主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认为这是一条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思路。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学习者要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否能转化为问题情境,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只有对学生而言“似懂非懂”的东西,才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验、观察、类比—发现和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提出新问题。

2.探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长期以来,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直定位于单一的认知领域,科学课程的设计者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课程目标设计服务于知识的线性积累。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目标,指向的是以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具体地说,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建构主义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的否定启示我们,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这种不完美性主要表现在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暂时性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完美性告诉我们,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才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本价值所在。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主要包括:(1)求知的意识。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没有它就不会有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无穷探索。在探究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和适宜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其积极探究。(2)形成假设的意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测量,再通过一定推理,形成假设。没有科学假设也就不会有科学验证活动,进而就不会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3)举证的意识。探究活动要保证其正确性,假设就必须是可以检验的,并能够经得起检验。(4)概括结论的意识。这是从一个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一个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概括提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研究的结论。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严密的表述。(5)迁移应用的意识。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呈现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以达到知识完整的意义建构。

3.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课堂上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为目的,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其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更谈不上其科学素养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暴露彼此的思维过程,了解各自的想法,共同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是学习社会中的主体。探究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展现学习者的主体力量和理性作用。探究教学过程中,各成员间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与对话中,培养“共性”与“交互”的主体性。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承担、共同分享、易于产生共鸣。这一共鸣的结果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研究的热情、逐渐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的教学模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60799.html

相关阅读: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