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适应21实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关注“学术性”到重视“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掌握知识”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而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职责趋向于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自觉而能动地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化学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探究教学对问题意识的要求
1、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于解决或疑惑的实际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好奇、怀疑、困惑、焦虑、矛盾、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问题性心理品质。
2、探究教学的内涵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
3、探究教学对问题意识的要求
综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只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才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获得新的知识。因此,问题意识是引发认(本文由网友投稿,高中化学网期待您的稿件。知冲突的条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化学探究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现象、科学前沿等问题都存在着适于探究教学的生长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并敢于挖掘和创新,精心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情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1、研究心理认知规律,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心理过程上与科学家创新的发现过程是很相似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对现有认知结构和方式进行改造和超越,相对于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方式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对创设问题的要求是: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 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4)要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探究教学要求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例如,新教材中[思考与交流]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把结论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畅所欲言,在融洽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2、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探究教学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巧设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地探究热情。例如,在《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首先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水的电离及影响因素”。学生已经知道酸、碱会抑制水的电离,降低水的电离能力。此时,对学生又进行逆向思维的启发。即提出能否有微粒会促进水的电离/学生自发提出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会和水电离产生的H+ 或OH— 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即提出盐的水解课题。此课题是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入,使学生将信将疑,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纷纷跃跃欲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开放实验,诱导思维。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 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 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知规律,就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开展探究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zhong/748410.html
相关阅读:高一年级化学选修四知识点
高中学习计划早制定
不要让高考倒计时牌打乱了考生的心态
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
学年度高考化学答题技巧